无忧雅思网_雅思预测_雅思机经_雅思考试_雅思资料下载_雅思名师_2018年雅思考试时间

我眼中的加拿大

  前言

  人生在世,既要贡献于社会,又要享受于社会,这才能体现完整的人生价值。

  经过几十年的改革开放,绝大部分国人在温饱问题解决后,不再单一追求吃吃喝喝的享受,而是希冀见识外面的世界,开阔自己的视野,增长自己的见识,愉悦自己的身心,更看重的是“眼”的享受。换句话说,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人们不太热衷于单纯的物质享受,而更追求精神享受。一个人活在世上,精神上的追求永远高于物质上的追求。

  人们走出家门,飞出国门,到国内外观光旅游,在发达国家已蔚然成风,在发展中国家虽然还未普及,但来势迅猛。中国国庆黄金周,不少高速公路交通堵塞,多数知名景点爆满,大有挤爆故宫、踏倒华山之势,就是很好的佐证。旅游业的兴起、兴旺,促使人类的产业结构也发生了变化。上个世纪中叶前,世界各国以第一、第二产业(即农业工业)为主,近半个世纪来,第三产业(服务业、旅游业)崛起,一些国家第三产业的收入已上升到国民收入的主体,一些发展中国家紧随其后,这是一个世界性的潮流,势不可当。

  笔者有幸成为这个潮流的一个小小的弄潮儿。退休前由于工作性质决定外出机会较多,我曾去过一次加拿大。退休后,因大女儿全家移民加拿大,又连续三次探亲,加起来在加拿大住了一年多。外边的世界很精彩,西方洋人的生活习惯,由于东西方文化、地域和信仰上的关系,从东方人的眼光看来也很“奇怪”。

  每次从国外归来,一些亲属和同事,对我在国外的见闻都饶有兴趣。一个偶然的机会我突发奇想,为什么不把我的国外所见所闻所想所悟写成文字,以飨更多没有去过加拿大的同胞呢?第三次探亲回国后的某一天早上,四点半醒来,满脑子在加国的见闻,我一口气列出九个章节四十多个小题目,一幕幕见闻跃然纸上,催生了我动笔的欲望。

  这次写作,除了在加拿大平时观察积累外,我还参考了以前曾经去过的国家如澳大利亚、美国等国与西方人接触的见闻资料,进行了比对,从中提炼“洋人”社会的特点。此外,我还与移居加拿大多年的华人华裔及来加国探亲的“老中国”进行广泛的交流,确认某些观点的正确性。在此基础上我还参阅一些资料,从吃、喝、穿、住、行、治安、人际关系、中国移民的情况,多角度介绍西方人的社会和生活状况。以此供没有去过加拿大的同胞,做一次虚拟旅游;供准备去加拿大的同胞(如旅游、移民、留学、劳务、婚姻等)做出国前一些必备常识性的准备;供对西方人生活状况感兴趣的同胞,提供一些茶余饭后的趣闻。如果这本小册子能开阔你的眼界,愉悦你的精神,将是我最真挚的愿望。

  大使请客,餐桌上的菜也只是几样

  民以食为天,尤其对咱们中国人来说,饮食方面的花样更是千变万化。相比较之下,加拿大人饮食要简单得多,初来乍到,还真得适应一段时间才行。

  加拿大人外出就餐,除了少数的大饭店外,不论是城市大街上的快餐店,还是高速公路的停车休息地餐厅就是“麦当劳”、“肯德基”和“比萨饼”这几种快餐,没有高档饭店和大排档区别。到什么店去就餐,只是口味不同,没有高低贵贱之分。所卖的食品不过就是“汉堡”、“热狗”、“三明治”和配餐的 “薯条”、“沙拉”之类的东西,饭菜合一。

  人们在家里吃的也简单,早餐以面包、牛奶为最普遍膳食,间或烤几片“培根”(腌制五花薄肉片),或一个煎蛋。午餐多以 “汉堡”、“三明治”、“热狗”和“意大利面”为主。晚餐是一家人团聚的时候,洋人也很重视晚餐的调制,但多数家庭是以煮面条或空心粉为主,拌上肉末、奶酪、洋酱调制的酱卤。副食多是拌沙拉,水煮青菜、土豆等,周末或有客人时一般多增加一份烤肉(或烤牛排、烤香肠)。

  我的外孙与挪威国驻加国女大使的儿子是同学,且关系不错。 2012年9月大使任期期满临行前几天,请我大女儿一家去其家里吃饭。除非工作宴请,老外请客一般没有单请一人,要请就请全家,我也因此受邀来到大使家。餐桌上主食有长、圆两种面包和特意烤制的具有北欧风味的烤饼,烤饼是那天主人最下工夫的食品。副食主要以肉食和乳制品(奶酪)为主,有烤牛排、烤香肠、烤培根、烤三文鱼、炸丸子(现成品)和沙拉。饮料有可乐、啤酒和红酒,当然饭后还有甜点。这次宴请气氛很好,相谈甚欢,但从中国人的眼光看就觉得缺少七碟八碗,从洋人的角度看这是一次盛宴。大女儿吃不惯洋餐,感到烧心口渴,回家还特意做一小锅小米稀粥填饱了肚子。

  从这些经历也就看出,加拿大人吃饭以营养、简约、吃饱为主,不大讲究花样,也不刻意追求“色、香、味”,更不以是否有“山珍海味”来显示主人的身份、地位。人们请客不让菜,也不主动给客人夹菜,不讲“虚套”,不过主人很看重客人是否喜欢吃,如果能吃个盘底朝天,主人是最高兴的,这说明他的菜受欢迎。如果吃半桌剩半桌,中国人引以有派有面的,加拿大人恰恰会感到沮丧。

  加拿大人几乎什么蔬菜都可以蘸酱生食,但就是不生吃大蒜。这里讲个真实的小故事,有位平日喜生食大蒜的亚洲人,初来加拿大他并不知老外的这一特点,开始有同事写纸条放在其衣箱边提出警告,没有引起这位亚洲人的重视。继之同事向上级投诉,令这位亚洲人大吃一惊,从此彻底改变了这一生活习惯。加拿大人菜里也有大蒜,但多以熟食为主。有的加拿大人也喜欢生吃大蒜,但多在晚餐或周末,且饭后立即漱口刷牙,有的还要咬块口香糖快速消除气味。加拿大上班族普遍是自带午餐,一般不能带羊肉、鱼、韭菜等有味的菜,因为这类菜经微波炉加热后的气味是别人排斥的。

  还有一点必须十分注意,就是加拿大人严禁在某些公共场合吃坚果食品。很多加拿大人有坚果等食物过敏症,在学校等公共场合或聚会时不准自带坚果或提供含有其成分的食品,防止过敏者误食。据报道,有些加拿大人吃花生仁过敏,严重者可危及生命。尤为甚者,洋人与吃过花生仁者接吻也会有性命之忧。初听这一条感到惊愕,直到写这章时我也难以理解,但这却是事实。

  衣服成批买成堆往外送或卖

  在正规场合,加拿大人就是穿西装、皮鞋、扎领带等等。而平时穿衣,可以说五花八门,绝对没有所谓“清一色”的感觉,不但服式各异,就在同一季节,也有穿反季服装的。譬如深秋时节,树叶飘落,冷风嗖嗖,我们要穿上秋衣秋裤,老外一般只穿T恤衫或衬衫,下身仍穿一条灯笼裤或大裤衩(短裤)。我们都穿袜子鞋子,老外可能还光脚穿凉鞋。加拿大的冬天气温很低,就是人口集中的加拿大南部城市如多伦多、渥太华等也是白雪皑皑,零下二十度左右。多数东方移民已经是包得严严实实,但有的老外只穿一条牛仔裤。反之,夏季里还有的老外穿着皮夹克,牛仔裤,旅游鞋……

  加拿大无论男人、女人、还是儿童都喜欢穿牛仔服,这既有穿着方便耐用的长处,也符合加拿大人不追求华丽、崇尚自由、实用的特点。不过说起买衣服来,加拿大人的特点可是非常明显的。就我了解所知,加拿大人的住房几乎每间都有衣帽间,最小的面积也比中国房间里的衣柜空间大得多。而在加拿大许多家庭衣帽间基本是满的,为什么呢?常听移民加拿大多年的女同胞说,自己有几十件甚至上百件衣服,而有的五、六岁孩子的衣帽间也挂满了衣物。在商场里我也经常看到老外买衣服,边看边选边往购物车里放,只要喜欢就买,好像不花钱一样,可能很少考虑家里是不是有类似的服装,是不是急需之类的问题。所以,常见老外一次推了一购物车衣服的场面。前面提到老外穿衣不追求华丽,崇尚自由、实用的特点,好像与这里成批购衣相矛盾。表面看是矛盾的,但这与他们的消费观、金钱观有关,也可能与他们刷卡不用现金等多种因素有关。

  我二○一二年第三次去加国探亲前,女儿女婿再三嘱咐我不要从国内带穿的来,说他们衣服够我穿的。对此我还将信将疑,可在这里住了七个多月,啥季节的衣服都够我挑着穿,大女儿还把我从国内带来多年前购置的但一直没穿的两件白衬衣扔掉,说是过时了。那么衣服多了怎么办?一是卖,二是捐赠或扔掉。我去过几家加拿大人周六在自家院子里卖东西的活动,那里叫“yard sale”,出售的衣服很多,特别是小孩子衣服,大多是七、八成新。原来花十元二十元买的,现在一元二元就卖。买主以新移民和中低档收入者为主,也有来“淘宝”的。有时收垃圾前一天晚上(每周有固定时间),我还看到老外把成捆的衣服与垃圾筒一起放在门前,第二天让收垃圾车白白拉走。这里还有募捐衣服的组织,有一次大街上迎面开来一辆厢式如国内的冷藏车,大女儿问我知道这辆车是干什么用的?我说是拉海鲜的吧,她说不是,这是专门收募捐衣服的车。

  加拿大人的穿着还有两个特点需要介绍几句。其一,加拿大几乎人人都有一双雪天穿的靴子,这里俗称“冰雪靴”。加拿大冬季时间长,雪量大。一般十一月底就开始下雪,断断续续直至次年三月末或四月初,地面积雪长达四、五个月,冰天雪地路滑难行,所以,加拿大几乎人人都有一双踏冰雪的靴子。这种靴子腰高,底厚且有防滑功能。其二,加拿大冬季严寒,但由于洋人抗寒耐寒的体质,所穿的棉衣或羽绒服,厚薄不一,并非越厚越好,但颜色上极有要求,一般都是深色的,或红或黄或蓝或黑……行人穿这种服装在雪地或雪天里比较醒目,在道路交通上能给司机留出预留处理时间。白色的棉衣和羽绒服在加拿大是少有人问津的,因为雪地里穿白色棉装与雪同色,路上的司机易忽视行人而发生交通事故。

  与警察打交道方式很特殊

  加拿大交通发达尤以公路交通为最。

  加拿大的车辆交通管理制度方面,除有红绿灯在主干道交叉路口指挥交通外,余下的交街或叉差路口的路旁也都竖了一块正方边形的牌子,牌子红底白字,上面写着“STOP”,意思是停车。加拿大可以说百分之百的路口都是交通管制,它包括居民住宅区,企业厂区和私有领地。这样的牌子在加拿大最多见,最醒目,也最管用。不论什么类型的车辆,小轿车、面包车、公共汽车、校车、大货车等,行驶到这样的路口都要停车观望,然后按交通规则行驶。如果相交方向有两辆车,就按“先来后到”的原则,即谁先停谁先走。如果各边停多辆车,就按对等的原则,一边一辆,轮流放行。在视线好的路口即使相交路口没有车辆,司机也要停车,只是时间短一点。这样路口的“STOP”,叫“停牌”。非主干道与主干道交叉路口的“STOP”,是“让牌”,让主干道车先行,非主干道的车不准抢行。在加拿大的司机看来,以上规则就是法律,必须遵守。

  来加拿大之初,我曾怀疑过这块“STOP”牌的作用,曾注意观察,或者叫随机抽样调查,司机遵章率竟达百分之百。

  加拿大的警察,没有治安警察与交通警察的区分。没有专门的“交警”在大街上指挥车辆运行,主要靠“红绿灯”和“STOP”指挥和规范车辆的正常行驶。那么,交通这块有没有警察管理呢?有警察管理。除特殊情况,如重大集会,节日活动,交通事故外,警察一般不直接指挥车辆运行,而是专门监察违章车辆。

  讲到这里,我想起2003年秋北美发生了大面积停电事故,那次事故波及到美国和加拿大大部分地区(美加大部分地区电力联网)。我当时探亲所在的多伦多市包括在其中。多伦多是加拿大最大城市,平时市内交通秩序井然,可是,当时在无电无红绿灯也没有警察挥棒指挥的情况下,市内交通照样顺畅。没有互不相让的塞车、“顶牛”现象发生。对此,我当时大惑不解。现在我明白了,西方国家的司机遵规驾驶,是在严格法治的环境中逐步养成以法行驶的意识和习惯,并不是他们天生就会文明开车。西方人把 “先来后到”、“机会均等”的原则,作为一种文化,作为一种理念,深深印在他们头脑中,所以在特殊的情况下习惯使然。这是宝贵的精神财富,值得我们好好地效仿。

  在国内我退休后自己开辆小车,也是名司机,我熟悉司机违章后与交警打交道是怎样的一种方式。我曾因为转弯没并道和在不应转弯的路口转弯等几次被交警拦截,每当遇到这种情况,我会马上下车笑脸向交警承认错误,或与警察申辩几句,请从宽处置。我也看到有违规的司机赶忙递上一支香烟或别的什么东西,警察摆手谢绝的场面。但在加拿大,遇到这种情况,与国内大不一样。首先,司机不能下车,要在自己的驾驶位上坐好,手要自然放在方向盘上,保持安静等待警察。警察过来要了司机的驾驶证会回到警车内一会儿,通过电脑查阅该司机有关材料,重点看是否有违章记录,把历史与现行结合起来,综合处理。其次,在警察没有允许你下车或警察来到你车窗外你自行下车,或你虽然没下车,但你弯腰取东西,都容易造成误会,引来麻烦。因为在北美不排除违章驾车者袭警的可能性。所以一定要保持冷静严格按警察指令办事。否则警察可视为你严重危害了他的人身安全,警察有权开枪。第三,如果你想贿赂警察,偷偷塞给他钱或物,将被起诉,不但减免不了违章的过错,反而招致法律制裁。至于走后门,托关系找熟人等想都不用想,没门。第四,超速违规的罚款要到法院去交,警察只开罚单,手不接钱。当然,如果司机对警察的判罚裁决不服,有权上述法庭,维护自己的权利。

  居民住宅没有防盗铁门窗户不安防盗护栏

  加拿大的居民区无论是老区还是新区,你都很难看到金属制的防盗门。住户通向室外的大门,一般是木制的(实木门很少,都是合成料制成),有些还是木框中间镶玻璃的门,开关轻便,没有厚重感。门上只有一把普通的锁,所谓“只挡君子,不挡小人”。住房窗户也比较多,地下室的窗紧靠地面,一楼的窗离地面一米左右,但没有看见一家安有铁栏杆或粗铁丝网之类的东西。

  初来加拿大的华人住这样的房子,多少有些担心,缺乏安全感。与中国城市住宅厚重的防盗铁门,窗户外的铁护栏比,中国移民这种顾忌似乎就可以理解。所以,有的华人家在晚上或外出时,或把门、窗用辅助手段加固(如用重物顶着,用木棍支着窗的滑道),或安上防盗报警装置。

  我在加拿大期间,没看到一次入室盗窃的,也没听说居民区某家晚上进贼了。从电视新闻中可见到大城市有闯入住宅强抢或盗窃的,但似乎不仅是为了财产,还有其他黑社会背景。然而这样的案子在加拿大发生少之又少,只是个别案例。由此我联想起在澳大利亚,参观一位校长家的情景。这位校长家独住在一个小山包的顶部,公事办完后领我们到他家里作客,到房门口没用钥匙就拉开了房屋的外门,再看一楼的窗户还是敞开的。那一刹那我有一点感悟,西方人的居住安全靠法律,靠社会这个大保险;中国人则更看重一家一户各自为战,靠防盗门和防盗栏。

  加拿大人全家外出度假,不牵挂家中安全,委托邻居或朋友的事是按时给自家的花木浇浇水,给自家草坪剪剪草。

  在加拿大的公共汽车上,在商场里,加拿大人似乎没有防范“三只手”的意思,也没听说某某钱包被掏的事。这里说一件发生在笔者身边的事。我在加拿大结识了一位华人工程师,一个周五晚上,我约他第二天休息日办件事,他在电话里说“老先生,对不起,我的钱包丢了,我得抓紧补办驾照和挂失银行卡等,过几天行吗? ”,在加拿大我还是第一次听说丢钱包的事,当时比较诧异。不过星期一中午他又给我打个电话,告诉钱包找到了。并说是下班换衣服掉的,但没掉在衣箱里,而是掉在箱子前面椅子底下。有人发现了,交给了保安……钱包里东西一件未少……

  加拿大为什么没有或者说很少有掏包的?原因当然很多,其中比较现实的一条是缺乏掏包的诱因。加拿大人的钱包,与其说钱包不如说“卡包”,里边一般装很少的现金,各种开支付款主要靠银行卡。在加拿大银行里很少有顾客一次取一沓子钞票,一般取三、五百元就相当不少了。这与中国人的消费方式有很大不同。

  在此我要提醒诸位,不要以为西方社会都是这样,有些西方国家社会秩序并不好,特别是掏包、抢劫手段还相当狡诈,有的甚至残忍。我在意大利著名“比萨斜塔”景区,在法国巴黎街头都亲自经历同行者被掏包的事。尤其为旅行者恐惧的“吉下赛”人,掏包手段极其了得。有的吉下赛妇女、小孩主动上前与你搭讪,或向你“推销”某种旅游品,报纸在你眼前三晃两晃工夫,你的钱包就不翼而飞;有的装扮成打架或疯闹撞到你身上,你还没反应过来怎么回事,一摸钱包没了。令被盗者云里雾里,怎么也想不出一刹那自己的钱包是怎么被掏走的,留下难以排解的迷惑和沮丧。这些职业惯偷专挑东方人,尤其是中国人,因为他们知道中国人出门往往带大把的现金。我再次提醒诸位,出国旅游最好使用银行信用卡或旅行支票,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周明胜)

  加拿大盖房子买房人定户型

  在加拿大,不论大城市还是中小城镇的住宅,都可以看出有老区,也有新区,老区新区各有特色。十五年前我第一次到加拿大,曾住过一次温哥华市郊新区的新房,那是朋友的朋友家。宅主人领我楼上楼下的参观个遍,记得好像是四个居室,三个卫生间,两个客厅,总面积2300多英尺,当时真的很羡慕。

  我第二次探亲时,大女儿家也购买了新区的住房。我不但住上了新房,还多次到新区华人家里作客,我对加拿大住宅新区也有了一定的了解。小区内加拿大人建新房,我前前后后当看新奇看了多次,逐步了解了加拿大人建住宅的大体施工过程。在一个新规划的小区整体铺完地下管线,修好施工道路后,就是建各种户型的样板房。售房经销部也备有了各类房子的建筑图纸。签约后,按客户选好的地址和户型施工。这和国内先建好房子(楼),客户后挑选的程序正好反过来。

  一般的房屋内部设施有固定的模式,一是主卧室比较大,且有室内卫生间。二是每个居室都有内制衣帽橱、大小不一,但最小的也要比国内立柜内的挂衣空间大得多,有的楼内有一个专门的衣帽间。三是楼内间壁比较窄占空间小,所以房间有效使用面积大。四是各房间的门都是合成材做的,重量轻,且没有门锁装置。五是每座独立住宅楼都有地下室,一般是半地下室,上部高于外面地面,都开有窗户。地下室面积一、二百平不等,冬季可在地下室内搞些体育活动,如打乒乓球等。也有的进行装修隔设出房间,或出租或作办公室、娱乐厅。六是每个独立楼在地下室都设置供热水锅炉、热风取暖炉及中央制冷空调,通过通风管道联结各个房间,实现全天候热水供应和室温自由调节。

  加拿大人在房间内不能吸烟,无论自家人,还是客人都不能在室内吸烟,这主要是基于房间是木结构,有易燃的特点。其二,保持室内清洁,没有异味。如果需要吸烟,门前或后院都可以,但不能随地扔烟蒂,不但是文明要求,更主要是怕失火。我有吸烟的习惯,常在女儿后院吸,东侧住着一位老太太,每次隔着后院的栅栏看到我都主动热情打招呼。有一次女儿告诉我说刚才老太太嘱咐她,让她在后院一定准备一个装烟蒂的罐子,不然容易失火。从那以后,我每次看见这位老太太,我都用手比划告诉她,我抽完烟一定扔到罐子里,她明白后也会心地笑了。

  加拿大的房价与中国房价比,是贵还是贱?是涨还是跌?真的说不太明白。

  我先举个例子。我认识一位来加拿大十多年的华侨,他2006年时在滑铁卢那个小城新区买了一栋1800多英尺的新房子(约160平米),当时花了29万加币,他2009年第二次买房前,第一处房卖了三十二万,正好够第二次新房的价钱,第二次新房面积2100英尺 (约180多平米)(人民币与加币比,当时大约6.3:1),地点在渥太华市郊新区。加拿大的房屋价值包括两部分:一是房屋占有土地的价值,二是房屋自身的价值。

  在加拿大购房,绝大多数人靠贷款,一次付清的少数人恐怕以中国投资移民为主。但加拿大这几年房价看涨的总趋势是明显的,这里是指相同地区相同条件的住房。与熟悉的中国人谈到这个问题,看法是一致的。他们举自己的住房为例,说头三年他花32万买的房子,现在卖40万不成问题……几乎没一个人说房价越来越低。

  总之,加拿大房价是贱是贵难以准确回答,我比较倾向是相对便宜的,因为发达国家,国民吃穿的消费占收入的比例相对比较低,推而论之,住房占的比例也可能相对较低。最后要说明的是加拿大的房产和地产,是永久性的产权,绝对受宪法保护。只能通过商业性出售、转让,没有强令的动迁问题。但产权拥有者,每年须向政府缴纳占房价1.2%-1.5%的财产税。

  喝酒必到酒吧 餐厅饭馆概不售酒

  在加拿大,很少有人谈及“假酒”问题,这是因为除魁北克省以外的其他各省、区,都实行严格的酒类管制政策,顾客只能在数量有限、领取官方牌照的“酒类专卖店”买酒,全程严格管理,令假酒根本无法进入这个近乎全封闭的酒类销售循环体系。此外,加拿大对公共场合饮酒的限制恐怕也是世界上最苛刻的。

  与咱们中国人不一样,加拿大人一般不喝热开水,商店里很少出售暖瓶,有些人甚至不知暖瓶为何物。加拿大人不但喝冷水,还喜欢加上冰块。这是为什么呢?我想与他们饮食文化、饮食习惯有关。如前所述,加拿大人主食以面类为主,副食以肉类、奶类为主,形成高脂肪、高热量。中国过去有句俗语说“穷人吃块饼,三天不离井”,还说“吃肉生火”,这是加拿大人循环系统消化系统自然平衡的需要。

  加拿大人喝咖啡,有如中国人喝茶,是相当普遍的习惯。加拿大最有名的咖啡店是“TimYtons”,它是个连锁店,遍布加拿大各地。这里的咖啡芳香无比,是加拿大最著名的商业品牌之一。除了咖啡,加拿大人还爱饮鲜果汁、纯果汁及果汁饮料。食品店里有多种果汁,以各种水果的原汁为主,价格比合成的果汁要高一点,但比国内的相同果汁便宜。很少看见加拿大当地人在大街上吃水果,只有一次看一位老外在公共汽车上吃香蕉,大概喝果汁要比吃水果更适合他们的饮食习惯。

  洋人的快餐饭店,如前面所述,不卖酒,也不准客人自带酒在那里喝。不像中国大小饭店都可以喝酒,甚至“下馆子”不喝点酒像少了一道工序似的,尤其高贵的席面“无酒不成席”已成为规则。洋人想喝酒,就去酒吧,在洋人看来,吃饭是吃饭,喝酒是喝酒,是两码事。天暖和,特别是夏天,酒吧常常把桌椅摆在架有凉棚的路边,有的外边还设有护栏。客人们或单酌独饮,或三三两两,熟人朋友聚会,一杯酒放在桌上,半天不喝一口,主要是唠嗑聊天为主。我注意观察,桌上没有菜、纯喝酒、或者说品酒的比较多,个别桌上有盘点心。与其说喝酒,不如说聊天,多数人的脸上有点红晕,露出笑容。没有猜拳行令,吆二麻三的,显得宁静、平和,感到他们借此舒展心情,享受热闹气氛;或者两人谈生意,把这里作为一个场所,我想AA制是通常做法。只要是双赢,谈后各付各的账,抬腿走人。

  洋人多喝啤酒和红酒类,少数可能喝“威士忌”等烈酒,但少见到酒痞子和耍酒疯的,更见不到所谓喝高了,吐了满地的现象。如果耍酒疯,妨碍酒店正常营业,酒店会报警的。在加拿大,有半数以上的省份,买酒也只能到有卖酒执照的专卖店去买。我去过那里几次,酒的品类很多,产地几乎在世界各地,以欧洲和南美的酒为主。也可以买到中国产的中、高档酒,核算一下价格,不比国内贵。近几年,中国人到国外常买“茅台”、“五粮液”,说不管怎样,这里一定卖的正牌,不会有假货。买了酒交了款,店员会用质地很结实的纸袋给你装起来,即使你没带包,拎着纸袋也可以大胆走。

  在加拿大,路边、公园里和公共场所都有自动饮水器。这不是一般的水龙头而是专门供人喝冷水的装置。这种水其实就是普通的自来水,因为很纯净,没有异味和杂质,也没有病菌,所以可以放心饮用。口渴时,你把嘴靠近水管,一按下面台子上的按钮,水就从水管里冒出来,喝起来很方便。有一次我在华人餐馆吃了饭,结账出来后就感觉渴了,但我从来没在这样的自动饮水器喝过冷水,胃也怕凉,但还是忍不住口干,咕噜咕噜喝了一顿,结果啥事没有,不但胃不疼,也没有拉肚子,感到加拿大的自来水饮水器真不错,既方便又卫生,值得信赖。

  看不见警察,但警察就在身边

  满街看不到一个警察,社会秩序怎么这么好?这是我在加拿大期间一直思考的问题。然而光凭我的观察是远远不够的,我向多名移民加拿大多年的不同层次的人请教,同时还查阅有关资料,得出以下几条原因,供读者参考。

  物质决定精神。加拿大是一个经济发达的国家,失业率相对较低,社会各项保障健全。在加拿大基本能做到“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孤寡、孤独残疾者皆有所养”,加拿大人心态平衡,少有靠歪门邪道养家糊口的思维,人们养成了按章办事,遵章守法的良好道德观。

  寅食卯粮的消费方式。通俗地说,今天花明天的钱。加拿大的企业、公司开资一般是半个月开一次。钱一打到银行卡,老外马上就支付各种账单,有的还不够支付,有的所剩无几。加拿大有些人的贷款要还一辈子,也就是说一辈子负债生活。既然是寅食卯粮,自然在银行里存款就比较少。刨除道德、法律的层面,单就盗窃的心理而言,你家里没有现钞,没有存单(设密码也取不了)入室盗窃什么?特别是生活水平达到一定的程度,还会去偷电视、冰箱吗?其实在加拿大你想扔掉这些东西都不一定有人捡。不要的电视机、电冰箱放在门前当垃圾不可以,需要开车送到指定地点,否则还要被罚款。我在加拿大期间,就帮助女儿女婿抬过淘汰了但可以看的大电视,跟车送到十几里外的指定地点,我的腿还受了点伤。

  法律严格,有规矩才成方圆。加拿大是个法治国家,讲民主、讲人权、讲自由,但所有这一切,都必须有严格的法律做保障。加拿大不但具有全国性的法律,即所说联邦宪法,各省、市也有本地的法律或法规,吃、喝、穿、住、行样样有法律和法规,就连在河里、湖里钓鱼,也要购买许可证;并规定什么季节可钓什么鱼,多大的鱼钓上来必须放回水中,不准带回家……正因为有这么多的法律法规,规范了加拿大人的日常行为,才有加拿大的平静、秩序、祥和的气氛。

  在加拿大,虽然看不见警察,警察就在你的身边。加拿大警力充足,皇家骑警是加拿大的国家警力,执行联邦法规,其规模庞大,现有在编人员2万多人,拥有8个刑侦实验室,不但地面警力充足,其空中力量和海上力量都强大。加拿大报警电话是 “911”,任何一部电话都可以挂通,且是免费的。在加拿大你打报警电话,即使你一句话也没说,警察也会准确知道你的位置。加拿大警察收到不说话的报警电话即使情况不明,也会出动警车,甚至救护车,消防车也会一起出动,以便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能应对各种局面。

  有一位来加拿大探亲的中国老兄,是我的老同事,他比我先来半年,听说我也来了,我们约到一起见面,互相讲了在加拿大的见闻。他说自己来加拿大闯了不少祸,一次是走丢了,因为语言不通,怎么也找不回女儿家,是警察用车把他送回来的。还有一次他给国内的女儿挂电话,第一次没挂通,第二次挂通了还没说上几句话住宅的门口急速地开来了警车和救护车,警察问发生什么问题。他和女儿都很惊愕地说没有报警。警察盘问半天,看是一位老人,不会是恶作剧,原谅他们开车走了。警察走后,他和女儿分析半天,可能是误按了电话号码。因为,报警电话是“911”,而从加拿大往中国挂电话前三位数是“011”,加拿大家庭电话使用是插座电话,数码字小,0与9的位置相近,老兄眼花,可能是把9当0按了,一下子就变成了报警电话。不久,又发生一次,这次连救火车都开来了,再怎么解释也没有用,这次罚款了,罚了多少女儿没告诉他。从此以后,再打国内电话由女儿拨号后再交给他……这个故事的真实性毋庸置疑,只是为了保护个人隐私,对当事人的身份我做了一点调整。在加拿大遇到险情报警是加拿大人习惯,而警察迅速反应又给加拿大人吃了定心丸。看似无警,一旦需要,警察就在你的身边。

  白人主导的社会

  加拿大是个地地道道的移民国家,是世界种族、民族的“马赛克”,是各民族文化的“大拼盘”。加拿大政府非常注重各肤色移民的平等,在政策上、法律上没有给任何一个种族特殊权利。但是,移民加拿大各肤色民族真的完全平等了吗?对这个问题不能简单用“是”或者“不是”来回答。加拿大各级政府部门的主管,绝大多数是白种人,众参两院的议员也是如此,其余肤色的人微乎其微。在首都渥太华,你可以听到有些华人在政府部门工作,但主要从事电脑、会计等技术专业工作和日常普通管理服务性工作,极少进入领导权力层面。

  在企业,有色种族的移民同样多从事专业性、技术性的工作,中层经理的职位,多由有色移民担任,但中层经理以上职务,绝大部分由白人担纲。所以,在加拿大企业有句话:“中国人干到‘修迫尔’(音译:中层经理)就是门槛。 ”再往上提就是凤毛麟角少之又少了。在这些企业里,中国移民甚至干不过印度人……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说起来也并不复杂,这里大概关乎移民历史长短、种族移民数量、移民的文化和语言能力等等。加拿大国民中白种人占67%以上,且移民历史比较久,文化素质和语言能力自然也比较高。特别语言是他们的母语,要比其他移民作为第二语言、第三语言自然优势明显。我们华人在企业里为什么有些时候干不过印度人,其中一条,英语是印度官方语言,在中小学就普及英语教育,他们更适应西方社会的本地文化,比中国人更能融于社会和被西方社会所接纳……

  这个问题再往深层次探究,就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例如,白种人骨子里是否自认为自己是“老大”,这个不能轻易否定,因为他们的观念中有“先来后到”、“机会对等”的原则。按此逻辑思维、他们内心深处把自己摆在什么位置就不言而喻了。

  在加拿大上自联邦总理,下至各级官员、企业老总,他们首先把自己看作是一个加拿大的公民,然后才是自己的职位角色,少有“官本位”的意识。再高的官员也不搞前呼后拥,也不允许搞特权。官员要受法律的制约,选民和纳税人的监督。有人说联邦总理是加拿大最高权力代表,但他个人没有多少特权,他的施政纲领、措施和目标,必须经过参众两院通过才能执行。各级官员如以权谋私,一经发现,就意味着被曝光,就意味下台。渥太华国会山是加拿大最高权力所在地,不但国会山的草坪广场全天候对外开放,就是联邦政府大楼休息日对外也免费参观,当然要通过“安检”。

  去年十一月中旬的一天晚上渥太华举行“圣诞节”大游行,天比较冷,我和大女儿全家去观看。一辆辆彩车从面前通过,车上坐着或站着各色与圣诞传说有关的人物和各界代表。女儿指车上穿西装的中年男子说:“他就是渥太华市的市长。 ”他和其他彩车上的人员一样,没有秘书等随从在他身旁。我向他招手,他面带微笑,也向我招手……这就大大拉近了公民与官员之间的距离,无形中增强了民主平等,公平一致的意识。

  加拿大的企业,不论是国有的还是私营的,老总个人都没有“保镖”、“保安”一说,职工要见老总很容易。老总根据职工的表现,可以开除职工(但必须取得工会的同意),但不能侮辱职工,经理可以管你八小时之内的工作,无权过问你的家庭事务。国有企业的老总在工作时间如让员工为自己干私活,哪怕指使员工出去为自己买杯咖啡都是不常见的。

  一个单位,一个部门领导与员工之间,也有人情往来,但送十元八元的礼品就可以,送几十元的已相当少见,如果送百元以上就会被认为不正常,或有所图谋。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你一送礼,个人威信就像温度计进冰箱——直线下降。平时来往,根据情况送一束鲜花,送一瓶酒,给小孩送个玩具都是不错的选择,你不必花费什么心思,也不用伤筋动骨。如果你送重礼,特别是给顶头上司送不但礼品被拒绝,而且有可能被告上法庭,因为在加拿大送重礼,被认为是图谋不轨,是行贿。而行贿是违法的。

  探亲延期审批 一批就是半年

  “中国人肯吃苦,很能干。 ”这是加拿大人对中国移民的首肯。中华民族素以勤劳朴实、吃苦耐劳著称于世,移居加拿大的炎黄子孙自然带有祖宗的遗风来到这块陌生的土地。近一二十年的华人移民,多数都经历了拼命打工、节衣缩食、边工作边进修等“站住脚,扎下根”的艰苦历程。这些都给洋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洋人甚至感到自愧不如,华人不可小觑,成为他们的共识。

  但由于东西方文化上的差异,某些观念上的不同,因此,加拿大人在肯定、赞赏华人的同时,也对我们的同胞有些疑虑、担心,甚至有设防心理,其主要表现如下几方面:

  华人与加拿大人劳动效率不同。加拿大人长期生活在物资条件比较好的社会环境,衣食无忧,缺乏危机感。因此,他们劳作过程通常都慢慢悠悠。我经常乘车的线路边有几个盖楼工地,隔一两个月经过那里也看不出楼“长高”了多少。我女儿的邻居家后院铺二三十平方米地砖,装修公司派来三个膀大腰圆的壮汉,又有切割机等现代加工工具,结果还足足干了三周。我为什么记得那么清楚?因为那三周里天天都有刺耳的切割声音干扰我。

  洋人办事过于注重程序和细节,可以说表现在许多方面,在医疗领域看病就医,在外事领域签证审批环节尤为突出。在加拿大看病,从预约排队到实际治疗恐怕得几周甚至几个月时间。申请移民批件,一拖就是几个月,甚至几年。听说不少中国探亲老人都碰到这样的事。去年我第三次探亲,6个月的居住期到11月20日止。为了让我了解洋人12月25日的“圣诞节”,9月末大女婿就向移民局提出了书面延期申请 (按规定提前一个月提出申请),到11月20日还没有收到批件,到年底也没有收到批件,直到今年1月7日我返程回国也没收到审批信息。但我并不是非法居住,因为加拿大法律规定,只要按规定提出书面申请就是合法的。我回国后接到女儿第一个电话,女儿笑着告诉我走后第二天接到批件,又批了半年……与中国相关项目对比,中国办事速度真的很快。加拿大人看到华人的工作节奏真的感觉很有危机感,甚至担心会抢走他们的饭碗。

  此外,近几年,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华人的购买力也让加拿大人惊叹不已。不少加拿大人说,没有中国人加拿大房价不会长得这么快,而好房子大房子也都让中国人买去了……言外之意就是华人抢走了他们的财富。

  在生活习惯方面,华人与加拿大人也有很大的不同。加拿大人有些东西是不吃的,如动物内脏、带刺的鱼、野生动物肉、狗肉等绝对不能吃,他们看到华人吃他们禁忌的东西,就像中国北方人看广州人敢吃蛇、耗子和猫一样的心态,感到恶心甚至还有鄙视。同时,加拿大人注重个人卫生,几乎天天洗澡,他们不明白中国人为什么只洗脚不愿意洗澡……

  个别中国移民素质差,不注意公共场合的举止言行,损人利己,破坏社会良好规矩,也给国人脸上抹黑。

  总之,洋人对华人移民有肯定,也有不屑的一方面;有令其羡慕、自愧不如的地方,也有让其担心忧虑的一面。有人概括加拿大人与华人的关系为八个字“不冷不热,不远不近”。仔细品味,还真有些道理。

  加拿大人看重婚姻

  过去,受老外“性开放”观点的影响,我曾认为洋人家庭观念淡薄,洋人的婚姻和家庭一定脆弱。但真正观察和研究了这个问题之后,连我自己也吃惊,得出的结论恰恰相反。加拿大人的家庭观念极强,比中国人对家庭的认识要深刻得多,对家庭要负责任得多。很多加拿大人认为,家庭夫妇的组合,是基督的安排,是神的撮合。夫妇平等,互相尊重,不能轻易分开。一个家庭,最重要的关系是夫妻关系。而把父子关系看作其次。加拿大人认为家庭是至高无上的,什么事情也阻挡不了为家庭的贡献与付出,就是国家总统、总理也得每年抽出一定时间陪家人度假。由此,我弄懂了像美国的布什、奥巴马等为什么总带夫人在国事繁忙的情况下出去度周末。加拿大人认为,如果为了赚钱而与家庭分离,这是本末倒置,人们认为如果家庭不存在了,赚钱又有什么意义呢。

  加拿大人对婚姻和家庭的认识和做法,有如下特点:

  处处以家庭为单位,夫妇之间很少单独活动。

  加拿大人工作时很少“加班”,到点就回家。周末、节假日,全家人在一起,如果是外出野营,旅游大多都是以家庭为单位。就连请客,都是一请就一家。加拿大人请客的地点,多设在家里,很少到饭店。由于他们住房比较宽敞,就是请几家人同时来也不会拥挤,不过来客一般都要从自家带来一两个自己拿手的菜。这样既减轻了主人的负担,又表达了客人的情谊,还交流了厨艺。所以加拿大人除了偶尔在节假日和朋友聚会,平日较少在业余时间泡酒吧,下饭店去搞我们中国人所谓的应酬。当然,可能找小姐、包二奶的机会也少得多,夫妻之间自然就多一些诚信,少一些怀疑。谎言少家庭结构就紧,有利于婚姻的发展。

  家庭职责只对下,不对上。

  这句话的意思是,一对加拿大人组建一个家庭,他(她)俩的家庭使命是养育子女,培养好下一代。至于对双方的老人则没有赡养责任。加拿大讲究父母陪伴孩子成长,他们认为孩子最需要父母只有十二三年的时间,待孩子青春期后逐步学会独立,父母就不要下很多工夫。所以在这之前,父母要尽量陪孩子一起学习,一起活动。好多加拿大人家庭每晚都有家庭聚会,就是一家人晚饭后抽一个小时聚在一起,谈谈对一些事情的看法,这是一家人相互沟通的时间,父母也能把一些社会经验,行为准则等信息传达给孩子。开始我不知道这样的聚会,只是觉得奇怪,晚饭后加拿大人为什么不到街上散散步呢?当我知道洋人教子有这个做法后,我才知道这个 “静”的背后实质是“动”,是洋人在抓子女教育。这与中国一些父母外出打工,把孩子放在老家,或虽与孩子住在一起,由于大人工作忙,成天不与孩子见面,不交流的效果肯定大有出入。

  待孩子成年,特别是婚后,孩子就要离开父母,自寻住处,生了孩子则由自己抚养,不靠父母帮助。这个时候,与父母的关系就是各自独立的家庭关系。家庭的概念在加拿大洋人看来,只是夫妻和未成年的孩子。所以在养育孩子的同时,父母也要为自己负责,安排好自己的后路。一是自己存养老金,二是买有关保险。当自己进入老龄后,通常是卖掉自己的房子住进老年公寓 (国家有补助,房租很便宜);进入高龄,则转入养老院。这里的养老院管理完善,居住条件良好,老人之间相对独立。我参观过养老院,那里格局和设施上与星级宾馆相类似。只是还增加了阅览室、体育活动室和聊天室。有许多老人生前还将自己的墓地已经买好,存足了丧葬费,不管是生是死都不给孩子造成负担。所以加拿大家庭职责只对下不对上,这是由西方文化和良好的社会福利决定的。这里没有对长辈孝与不孝的问题。当然,子女对父母也不是不闻不问,每年感恩节或圣诞节,是子女去探望父母的日子,并带有礼品。也可以临时把父母从养老院接到自己家中团聚。不过子女与父母平日的来往,与中国人比显然少得多。

  婚姻围城进出自由。

  已婚的加拿大夫妇很看重婚姻的质量,他们以多种方式表达夫妻之间的爱情。但他们对待婚姻没有中国人“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嫁个扁担抱着走”的观念,也少有“从一而终”的婚姻桎梏。他们唯一的一条准则就是看婚姻幸不幸福,如果性格,脾气等合不来,经过磨合没有改观,那么就要提出离婚。因此,加拿大离婚率并不低。加拿大的法律,如果因一方出轨而离婚,出轨方的财产将大部分归于另一方,出轨方甚至可能净身出户。有位资深的华侨告诉我说,加拿大人在婚前,在青年时代比较自由,比较开放,一旦结婚,他(她)们就恪守婚约,搞婚外恋的不多。

  “唐人街”饱含早期华人移民的艰苦与辛酸

  “唐人街”英文写成“China Town”,意思中国人居住的地方。为什么不说中国街,而叫唐人街呢?大概唐朝是中国历史最兴盛的时期,当时,世界上不少国家派留学生到中国留学。唐朝对世界各国影响也最大。

  加拿大许多大城市都有“唐人街”,尤以多伦多、蒙特利尔和温哥华的唐人街最具规模。其实世界上许多国家凡是华人比较多的城市,都有唐人街。欧洲各国,澳大利亚、美国一些城市都有规模比较大的唐人街。从中可以看出我们中华民族的子孙以四海为家,足迹遍布世界各地。但早期的华人踏上世界任何一地,与今天中国人到国外移居有着明显的区别。一是祖国的国力不同,二是移民目的不同,三是移民者的成分不同。早期的移民比现在的移民风险大,受歧视,工作艰苦,生活条件差。而在这种情况下要站住脚,要生存下去,华人就要团结起来,组成同乡会组成各种帮会,而这些团体的所在地,就是“唐人街”的雏形。随着时间的推移,华裔逐渐增多,就逐渐演变成今天各地的“唐人街”。 “唐人街”的历史,就是移民海外中国人的辛酸史。

  早期加拿大华人的生活充满辛酸血泪,他们干最苦最累的工作,修铁路,做仆役却不能和其他移民一样同工同酬。他们不但不能享有政治权利,还被征收苛重的“人头税”。在我写这本书时,一位移居加拿大50余年的王老先生对洋人生活很熟悉,给我提供了许多素材。他讲了他岳父漂流海外的经历。他说,他的妻子比其哥哥小了二十三岁。为什么亲兄妹差了这么些年?原来他的岳父母结婚不久,岳父就只身去了美国,当过苦力、杂役,受尽凌辱,一去二十余年没有回家,他的大舅哥是其岳父出国后才出生的。二十余年后岳父第一次回乡,才生了第二个孩子,也就是他的妻子。之后又过了二十余年其岳父第二次回乡时,王老先生的妻子也已二十三岁,才第一次见到父亲。其岳父母双方这一生相距千山万水,几同阴阳两隔。孤单,寂寞、无助和相思是没有类似经历的人难以想象到的。

  近几十年,随着加拿大多元文化政策的逐步确立,华人受歧视的历史才彻底结束。

  新移民得先过语言关

  近几十年,由于中国在世界的地位发生了巨变、加拿大采取多元化的文化政策,再加上中国移民素质提高等多种因素,新移民与“唐人街”上的老华侨比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然而由于中西方文化上差异,华人初到加拿大仍然面临不少困难,并非如国内一些人想象的那样,好像一到国外就掉到福堆里那样。

  首先,面临语言上的困难。在中国院校里学的外语,与在加拿大和当地人交流的实际需要是有一段距离的,哪怕你“雅思”考得不错,也面临不断扩大词汇量的实际需要,如类似汉语中所谓俗语、俚语一类的词;特别是涉及医疗等专业术语一般人更是知之不多。有些华人移民加拿大十年八年了,在日常生活中仍然面临有时听不懂、说不明白的境地。我曾问过多名具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的人在加拿大碰到语言方面的困难,他们说,外语电视能看懂70%就很不错了,去医院就医如果遇到外国人,就常常听不明白他问的话,用外语也说不清楚自己病状和病因。在日常生活中即使能与老外在工作方面进行交流,但无法与洋人更深层次的谈心。彼此间真的“知人知面不知心”。

  其次,要想干上专业工作,来加拿大后,就要进修一门专业知识。由于中西方文化上的差异,许多移民在国内的学历、专业职称在加拿大并不被承认。例如工程师、医生、会计、教师、司机等,你若想从事在国内的工作,你就必须在加拿大重新学习,获得相应证书,方可从事你原有的专业工作。刚来加拿大,你要住房,你要吃饭,你要进修,这样就逼迫你一面工作,一面进修,要付出国内双倍的辛苦,不但体力消耗较大,而且精神压力也是在国内无法体验的。在国外进修有些项目是很难完成的,例如,取得医生资格就要五六年时间,所以,有的医生就改学护理工作。有些调整了工作种类,转学热门的“IT”。事实证明,凡是来加拿大后经过进修获得专业证书的,一般都有一份固定的专业工作和比较丰厚的年薪。凡是为了当时的生计,没学习专业知识,靠体力活吃饭的,收入都偏中下水平。当然,在国内学历很高,专业性很强的人,在国外也不一定能找到一份专业对口的工作。我在澳大利亚碰到的那位导游,据其说就是中国湖南长沙某大学的教授。我在美国洛杉矶的一个华人餐馆就餐,其服务员是一位华人中年女性,据其说,就是中国大连某高校的女教师。在加拿大也同样存在无法从事自己所学专业而改行干其他工作的问题。

  总之,这些新移民多数人经过这一段数年创业期的特殊“洗礼”,不但个人素质有了明显提升,在加拿大也扎下了根,靠辛勤的劳动买下了别墅式的住宅,开上了好车。在加拿大工作,各种工种没有身份高低贵贱之分,有技能的体力劳动者(如技术工),只要勤劳、肯付出收入不比一般白领差多少,同样可以过上富裕生活。

  潜移默化中一代“香蕉人”在成长

  所谓“香蕉人”是一种比喻说法。移民加拿大华人的子女,无论是从小带去的,还是在加拿大出生的,皮肤颜色当然还是黄色的,但他们的精神世界,如道德观念、思维方式却逐步西化,变成“白色”的。人们习惯把这些华人子女称为“香蕉人”。如果你不与他们接触,你无法理解这些子女“白”得如此之快。

  在加拿大时我曾参加过几个华人家庭的聚会,孩子们在一起完全说英语,哪怕是学龄前儿童也叽里呱啦说英语。他们在楼上楼下闹闹嚷嚷,我一句话也听不懂。有时我告诉他们慢慢跑,别摔倒了,他们似乎没有听懂,眨着小眼看着我,在他们的眼中我倒变成了“老外”。有些孩子已不会说几句汉语了。除了语言之外,孩子的饮食习惯也完全改变了。移居加拿大十年二十年的华人,还是吃中国餐。但这里的孩子却不一样,对加拿大人吃的食品几乎样样都能接受,有个别的孩子顿顿吃面包,已不吃中餐的主食。

  此外,移民的华人子女成绩普遍较好,尖子生也比较多。退休前我是从事教育工作的,我也去过澳大利亚、加拿大和日本的课堂教学,对国外的教育多少有些了解。我第三次去加拿大探亲,正赶上我的小外孙女上小学一年级。从我女儿每天对孩子学业的检查和辅导,我才认识到我以前对西方人的教育只看了一个表面。

  西方人的教育宗旨、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大大有别于我们东方人。我写这篇文字时,小外孙女开学已三个多月,加拿大一年级学生没有课本,大女儿常常对我说,今天一点作业也没留,只去画画了,整天做手工……那么孩子在学校里到底学了什么呢?几乎每天小外孙女都能从学校带回当天在课堂上画的画及手工作品,同时老师还重点训练学生讲故事的能力,有的以一件物品为题,有的以自己穿着为题,有的还以自己头饰为题,有时还让孩子自己编个小故事。这里小学一年级全部的教学内容由一位老师全包,教学内容大致相同,具体教法由每位老师决定。

  华人孩子上学前,许多家长按中国的传统,早把数学的“小九九”口诀让孩子背熟,还把简单的两位数加减法,通过课外读物教会了孩子……所以,华人孩子上学前所具备的数学知识和计算能力,远远超过加拿大小学一至三年的数学教学水平。至于中国家长看老师没教“生字生词”,没给学生留作业,在这里其实是一个 “误会”,由于中文“方块字”与英文字母拼写的区别,这里的小学生无需“认生字”、“写生字”,小学生在玩玩做做中就接触并学会了大量英语单词。加上华人孩子数学基础好,在班级里许多华人孩子都是双科优秀,成绩拔尖,你想谦虚都不行。

  加拿大人中学教育阶段也讲究设立“快班”或“重点班”,不过这里叫“gift class”,华人称它为“天才班”,华人小孩中就读“天才班”的不在少数。有位熟人的女孩就在我女儿家附近一所中学八年级,读的就是“天才班”。有一次女儿家举办家庭聚会,这个女生一家也来了。经过交谈,我得知这个“天才班”共有25名学生,其中有华人子女6名,占全班人数的24%,大大高于华人移民占加国居民3%的比例。有一家生产教育产品的企业举办加拿大全国中学生征文大赛,全加国有300名学生参赛,从中选出20篇优秀获奖作品,其中就有该生的文章,为学校获得二万五千加元奖励。说到得奖的事,这个女孩子表情很平静,但她后来主动说自己还是该校年级女排队员时,那种自豪感溢于言表。当时我感到很诧异,问她为什么把当女排队员看的这样重要,她说:“学校很重视学生体育活动,我能入选这说明我们华人身体素质也不差。 ”

  加拿大华人移民重视子女教育,甚至超越国内的孩子家长,送孩子参加各种特长班培训,几乎家家如此。星期六还要送孩子到“中文学校”接受中国式的补课教育。我小外孙女现在每天都要读一本从社区图书馆借来的英文儿童读物,一个刚刚上小学一年级孩子有这么大的阅读量真的不得了。我还了解了许多华人孩子的情况,这里无法一一列举,但让我明确地得出结论:华人的子女在加拿大这块沃土上正在茁壮成长。(作者:周明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