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鸣笛与纽约鸣笛的不同含义
这次回国印象最深的是交通。北京这个车呀,海了去了,马路上有车,人行道上也有车,连小胡同里都是车。丰田汽车过去有句广告词儿:车到山前必有路有路就有丰田车。把它改一下,刚好适合北京车况:车到山前必有路,没路也有北京车。我把这种轰轰烈烈的景象讲给纽约的朋友听,他们不解,人行道上为什么也有车?嗨,马路上开车,人行道停车。北京有些马路太窄,路边没法儿停车,只好把车停上人行道。结果是车上人行道,人则在马路上走,换岗了。
那不很危险吗?朋友不禁唏嘘。我刚想随声附和,是啊,多危险呐。可细想一下不对,北京的车多是多,可没见比纽约交通事故频繁呀。纽约如果赶上北京的车流量,早不知撞多少回了,可北京的确没有,乱是乱,眼花缭乱,可每辆车都能见缝插针,噌噌噌来去如鱼得水。换句术语,空间利用率非常高。
这就产生一个问题,北京交通事故为何并未与汽车数量成正比,其中奥妙到底在哪儿?经过密切观察反复思考,我终于找到答案,原因就在鸣笛里。
细说之前先卖个关子,不是什么人都能发现这个秘密的。如果对中国文化缺乏了解,未必能体会其中绝窍。我发现,北京开车鸣笛完全是为了提醒相关车辆小心驾驶,并通告本车位置,以免擦碰。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北京式鸣笛是在会车之前,两车或数车相会,尚未起步先鸣笛,嘀嘀,我来了,或嘀嘀,你先走。实际是预防在先,彼此先沟通一下,通过鸣笛于瞬间达成协议,然后按说好的办。
纽约可不是这样。纽约太相信规则,法律规定我的路权,想都不想踩油门儿就走,根本没想跟谁沟通更无需鸣笛。但凡听到笛声,肯定是出事或差点出事,准是有人不按规则抢路,或变道不打灯突然蹿过来。倒霉的这方一脚急煞车,接着喇叭就响起来。纽约鸣笛是骂街,北京是打招呼,一后一前,含义相反。
这个区别听着简单,内涵却深远。历史社会哲学宗教,都联得上。如果说实践是检验规则的标准,真很难判定哪个优越于哪个。纽约说,我守规矩所以我比你强。可殊不知你的守规矩也是从你国情中衍生出来的,并非天生,是存在决定意识。如果把北京这么多车和相对小于纽约的市区面积搬到纽约,我看你还守个狗屁规矩,车多路少都守规矩谁也别走,等吧,等到胡子白了再说,根本不现实嘛。中国有中国的国情,具体说就是,资源相对狭小,短期无法改观。在这种客观存在下,北京行车以规则为主,以相互沟通为辅,一个小小的鸣笛行为,就达到最小投入获最大收益的效果,谁比谁高明,自己琢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