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个缺乏超前想象力的人。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之交,我在国内考英语、填表格,按部就班忙出国。常听同道谈及先一步出国者反馈回来的新鲜事,其中的一大话题就是在国外买车。尽管说的是买二手车,说者依然眉飞色舞,声情并茂,我的反应却是相当淡漠。其时我连国门还没挨近,出国后的事仍太过遥远,而且说的是别人买车。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到了美国休斯敦,头一年没有钱买车,跟朋友借了一辆自行车到中餐馆打工。骑车二十分钟就到打工的餐馆,还算方便。一路上若有人行道则在人行道上骑,没有人行道就直接骑在马路上。遇到红灯也不必死等换绿灯,拣个没车的空档穿过即可。
显然,自行车在美国具有行人和车辆的两重性,可以称作“两栖”交通工具。凡事皆有利弊,在美国骑车也有在上海遇不到的麻烦。头一件是狗,第二个麻烦是碰到下雨天。运气不好的时候,两件麻烦事会一起临头。
打工攒下一点钱,渐渐燃起买车的欲望。中国学生的风气是只买日本车。不管新车旧车,首选丰田本田。那时候一辆车大约能开十万英里。我的一个中国同学刚刚花一千八美元买了一辆开了十万多英里的本田小车,牌子我忘了。我觉得不值,他却振振有词:“日本车能开二十万英里,不亏。”这在当时是个无法证明的命题,我不好争辩,只好恭维一句:“前车主八千多美元买来,六千多开掉十万英里。你一千八也开十万英里,你赚了。”
唯一的异数是京。京花了两千六百美元买下一辆开了四年多的蓝色艾斯考特(ESCORT)。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日本制造的轻便省油小车大举进入美国市场。美国的三大汽车公司也推出各自的经济型小车来应付挑战。福特公司的艾斯考特就是其中比较成功的一款,曾进入销售榜的前十名。美国人一向以开大车自诩,现在的统计数字显示,相当一部分美国人开始热衷于小型车了。
京的艾斯考特是手动档,两车门,或者说三车门──可以从掀开的背盖钻进车内,带空调,最主要的是车只开了三万英里。就这一点我觉得值过一千八百块且开过十万英里的日本车,所以我把艾斯考特也列入可选择的车种之一。
一个周末,京开车带我去看我在报纸广告上标示的几辆车。头两辆都不满意,下一辆是艾斯考特,但地点比较远。我们开到一个偏僻的小镇,往下的路就不好找了。
我在小镇的一家店里打电话,一个妇人接的电话。她问了我所在的店,让我等在原地,说她马上把车开过来。一会儿工夫,一辆白色的艾斯考特驶到店门前,一个少妇从车里出来,我们迎上去。少妇跟我们打过招呼,把钥匙交给我,转身又从车里抱出一个婴儿座,里面睡着一个不到周岁的婴儿。然后少妇说我们可以把车开走,她就在店里等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