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的网上文字,提到美国华人的,(或英国)反反复复就渲染一个感觉:他们压抑,失落,生活在社会底层,(或他们那个白领阶层的底层)他们终年穿着廉价的衣服,精神空虚,长吁短叹。他们没有融进美国社会,却又赶不了国内的时髦。这样的形象终究很让人疑惑,不知道究竟是这群人出了问题, 还是美国这个社会亏待了这些中国精英。
其实,今天的北美华人社会地位与上个世纪早不可同日而语。相当一部分中国的最优秀人才在美国成为专业人士或商界人士, 在专业上,社会地位上并不比别的族群差,甚至更好,不知抱怨从何而来。有的中国人耿耿于怀“主流社会”, 就是在美国人当中,又有多少人挤进那个抽象的“主流社会”? 绝大多数普通美国人在这里生活了几代,不也就是工薪阶层,辛辛苦苦买房,供子女读书,再享受日常生活的平凡乐趣?怎么你这几个中国人才来几年,就咬牙切齿念念不忘人家的“主流社会”?不进入主流社会就不活了?难道边缘没有就没有自己的生活和乐趣?斗胆问一句,在我们自己的祖国的时候,您“主流”吗?
有人觉得国内的生活丰富多彩。仔细想想,国内的大城市里,多少普通年轻人到周末也就是弄一些盗版碟来看半天,热衷上网消磨时间,胡吃海喝胡侃, 看花边新闻。一旦侃到国事,社会风气,也还是天凉好个秋吧。社会表面的丰富掩盖不了内里的贫乏和虚空,高级的餐馆娱乐场所纵然夜夜灯红酒绿,谁都知道他们都是公款消费在支撑,是“主流社会“践踏非主流下层妇女的地方。媒体虽然在爆炸式扩张,但是他们所提供的信息量和多元度与数量并不成正比。一位在上海做报纸记者的朋友说他有一种“自我强奸“的感觉。美国的媒体当然倾向性很强,看看他们对神州5号的报道,就暴露无遗。但是,在美国,你尽可以看新华网,CCTV,人民网,即便美国的带有敌意的报道方式,也未尝不可以提供一种可供参考的态度和思维方式。新闻的绝对客观性从来是不存在的,但信息的多元化绝对可以为人的思考提供分析辨别和选择的机会。理性是在自我辨析中培养的,而不是被伪装的正确引导出来的。精神上的寻求,反思和重新定位是很重要的。
说到吃,对中国人来说是唯此唯大的。大多数的中国人在国内的时候,也是要自己做来吃的,中午忙了,也就是一个简单而又不尽卫生的快餐盒饭而已。谁有工夫每天吃各地名菜?在美国,稍大一点的地方,什么国内的调料都能买到,甚至比国内还全一点,质量似乎更好。在国内,虽然各地菜系都有机会品尝,但美国更国际化,泰国菜,越南菜,墨西哥菜,韩国菜各有特色,价格也适中,只要放弃中国菜唯我独香的狭隘心态,不时享受各国美食完全是一种惠而不费的乐趣。 尤为重要的事,自费吃饭虽然没有曾经的公款吃喝的阔绰,但内心是坦然自在的。穿着方面,可能有的中年来美国的知识分子对衣着不太讲究,如果这样,他们在国内也一定不是太在意衣着的人。但只要愿意,随便在Mall里逛一下,随时可以找到价格完全可以承受的毛衣外套皮衣西裤等。 还不愿买的话,则完全就是自己的个人选择,无法代表华人的生活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