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美博士感怀:和谐的第二遍茶
王坚,1990年从清华附中被保送至北京大学物理系。1995年毕业后赴美留学。1997年从爱荷华州立大学物理系转学至加州大学圣芭芭拉分校物理系,投师艾伦 黑格(2000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进行导电聚合物的研究。2000年年底获物理学博士学位。现在黑格创办的尤尼克斯公司进行关于导电聚合物的科研工作。
去加州大学圣芭芭拉分校最简捷的路,是开车从101号高速公路拐上217号公路,这时,身后是连绵的群山,左边是浩瀚的太平洋,正对的就是圣芭芭拉分校的大门了。减速开进校门,看见的第一幢楼是座两层高的红褐色小楼,优雅地掩映在热带特有的棕榈树下,从悬崖上俯瞰着碧蓝的海水。这就是闻名于世的美国理论物理研究所(Institute for Theoretical Physics),及名曰“科恩楼”(Kohn Hall),以第一任所长沃尔特·科恩(Walter Kohn)的名字命名,他还是圣芭芭拉分校第一位诺贝尔奖得主。
喜讯传来的那天,学校沸腾了。香槟在每个人手上传递,阳光在每杯酒的泡沫上跳跃,一浪浪的潮水推涌着一阵阵暖湿的海风,每个人的心都在波涛中沉醉。在欢乐的海洋中。我大声地对我的辅导老师摩西博士说:“这是我第一次亲眼看见一位活生生的诺贝尔奖得主!”摩西博士笑着回答:“你还可以摸他呢!”
物理系当天就在楼厅的橱窗里展出了诺贝尔奖基金会的通告和有关科恩教授的简历。简历上的很多细节我都忘记了,有一句话却随着记忆,愈久弥新。“犹太人科恩,纳粹大屠杀的幸存者于1939年8月乘坐一班离开维也纳的火车,逃离了纳粹德国占领下的奥地利。”那一年,科恩教授16岁,在他出逃后仅3周,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他的父母、老师和众多的亲友在战争中被屠杀。
2001年秋天的一个下午。我驱车从217号公路开进校园。下午的阳光有些刺眼,把红色的科恩楼晃得发白。因物理楼整修,科恩教授的办公室搬到了旁边的外语楼三层。物理系所有的理论物理教授都在三楼,整层楼安静得像没有人。凝固的空气下,只有思维的智慧,光速般穿梭来往,没有阻隔。我不由得屏住了呼吸,轻手轻脚地走到科恩教授的办公室门前,他的门开着,屋里却没有人。正在踌躇的时候,我看见科恩教授的身影出现在楼道的那一头。他走得很慢很慢,他的步伐微微地颤着。
“你找我吗?”一个平缓的声音从另外一个世界传来。
“是的,科恩教授,我找您。”
“那请进来吧。”
“你找我有什么事呢?”他的声音低沉和温和,仿佛房间里秋日的光亮。我告诉他我受《北京青年报》之托,询问他愿意不愿意接受一次采访,科恩教授没有正面回答我的询问,却告诉我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和纽约的一家科学博物馆曾联合对他做了一次详细的采访,他问我能不能就用那次采访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