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来,随着留学队伍的不断壮大,留学已然成为一门学问。不仅办留学签证、过语言关、申请海外学校等问题自成体系,与留学相关的社会语也愈发丰富起来。
海龟(归) 海外归来人员
内涵:去国外留学,学成归国的中国留学人员。因读音相同,也被人们谐称为“海龟”。由于海龟是动态的,会游动的,因此海归的称呼同时也有远渡重洋留学后“游回”祖国的戏谑意味。
外延:“海归”概念风生水起的时代当属互联网开始在中国风靡之时。从1997年开始,很多海外留学人员携带风险投资归国,当时舆论界称“海归”为吸引风险投资的梦幻团队。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等国外知名大学的归国留学人员都是炙手可热的人物,“海归”成了一块响当当的招牌。社会舆论对于“海归”的态度随之也几乎进入了一个顶礼膜拜的阶段。凡是“海归”无不顶着闪亮的光环,受到外界的热情追捧。于是,一段时间以来,即使不能携带项目和技术自己创业,“海归”也能在进入外资或本土企业中获得不菲的待遇。与之相对应,也出现了形容土生土长的“本土派”的词汇“土鳖”。如今,随着海归数量和种类的增多,“质量”已出现参差。
海带(待) 归国后待业者
内涵:“带”即待的谐音,指归国的留学人员回国后,因种种原因暂时待业者。海待系从海归一词演化而来。
外延:随着国内外留学政策的开放,留学人员日渐增多,曾经被光环包围的“海归”概念的含金量开始减少,良莠不齐的问题凸显出来。据社会各界反映,2003年,出现了明显的“海归”表现不佳、创业失败的案例,海待由此出现。
成为“海待”主要有几个方面的原因:一是留学国外期间,由于不适应、不努力等多种原因,没有学到真正有用的东西,只是勉强毕业,回国后又眼高手低,对职位的薪金待遇、公司规模等要求过高;二是留学期间荒废学业,虚度春光,最终没有拿到真文凭;三是办理留学手续时上了黑中介的当,就读的学校不正规,所获学历不被本国承认,回国后“竹篮打水一场空”。
随着一批“海归”的折翼,求职场对于“海归”的认识也渐趋理性,“海待”一词随之出现。昔日的职场宠儿,也开始有了“海待”的担忧。也有人戏说:“总之带了个海字,比土特产还是要金贵一些。”
海待的现状让人担忧。
寄托族 学生出国之依托
内涵:“寄”是指GRE,“托”是指托福。由于申请国外大学奖学金往往需要GRE和托福成绩,考“寄”、考“托”因此成为许多在校学生的“寄托”。
外延:GRE是国外大学研究生院(除管理类、法学院)要求申请者必须提供的考试成绩,也是教授决定是否授予申请者奖学金所依据的最重要标准。TOEFL是针对母语非英语的学生进行的语言考试,也是出国留学必备考试,且与奖学金息息相关。随着留学政策的开放,越来越多的学生和在职人员希望通过考试实现出国愿望,在高校中甚至形成了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成天背单词、泡图书馆、耳边永远塞着耳机、看外语电影,这就是典型的“寄托”一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