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雅思网_雅思预测_雅思机经_雅思考试_雅思资料下载_雅思名师_雅思考试时间

难辨真假海归学术头衔

   据中国青年报报道一场围绕中国政法大学教授许传玺“美国法律研究院院士”身份的争议,正在中国法律界乃至整个学术界掀起波澜。

  事件缘于2005年1月5日,由中国政法大学组织,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对许传玺当选“美国法律研究院院士”举行庆贺仪式,相关部门的官员出席仪式并表示祝贺。次日,多家媒体纷纷对此作出报道。

  当天,针对此事的质疑便见于网上。以美国史为专业特长的中国政法大学教授杨玉圣首先发难,在他主持的学术网上发表文章,在肯定许传玺的成就很大,“应该鼓励与表彰”的同时,对所谓“美国法律研究院”(英文名称TheAmericanLawInstitute,缩写为ALI)名称的翻译表示怀疑。

  在这篇名为《究竟是“院士”还是“会员”———从许传玺教授当选“美国法律研究院院士”说起》的文章中,杨玉圣认为“研究院”和“院士”之说,都有很大的问题。此后,杨玉圣的文章被一些法律类网站纷纷转载,更多的来自法律界的人士发表对这件事情的看法。

  许多学者撰文指出,由于历史和现实原因,中文语境中的“院士”一词代表很高的学术荣誉,“成员(会员)”与“院士”不可同日而语,许传玺把ALI翻译成“美国法律研究院”,把“会员”翻译成“院士”,有夸大个人成就的嫌疑。

  一名学者称,许传玺现象值得研究,甚至值得写一篇博士论文。实际上,许传玺事件并非个案。近年来,海归者个人履历中的一些称谓上的翻译问题经常有夸大的嫌疑,由此引发的“局部失真”现象,一直广受瞩目。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徐友渔在上个世纪80年代末经历过这样一件事:一个海归者在英国一所著名大学读博士,被学校聘为“research fellow”。回国后,这位海归者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把自己的职位译成“院士”。

  院士,在国内语境中向来被视为最高学术荣誉。这位连学位还没有拿到就取得如此骄人成绩的海归者被媒体称为难得的天才。时隔不久,他来到英国另一所著名大学求学,向英国学者请教这个问题。英国学者的回答让他非常吃惊:徐在当时国内单位的头衔是讲师,在英国他也可被称为“research fellow”。原来这是一个在国内相当于“助理研究员”的称呼。

  时隔几年,徐友渔回国后惊异地发现,越来越多的所谓翻译问题出现在海归者的个人履历上。

“不排除有的当事人做手脚,有意给自己披上一件华丽的外衣”

  这种在个人履历上出现的翻译问题被一些人戏称为“局部失真”。这些海归者的确从事过履历上提到的工作或学术研究,但他们的履历与真实发生的行为相比有一定差距,最明显的差距是在头衔的翻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