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峥嵘于1994年在无锡轻工学院包装工程本科毕业后,在广州工作了七年后于2001年赴美国留学,曾先后在波士顿麻塞诸塞州立大学、美国中央密苏里洲立大学攻读硕士学位。他就是首个到清远创业的美国留学生的郭峥嵘。近日,《清远日报》记者就中美两国的大学教育情况的差异,专题采访留学五年的郭峥嵘。
美国教学贴近实际
据说,美国的硕士生和中国本科生的理论水平是相当的,美国的教学课程很贴近实际,每年都是根据最新的东西在更换教学内容。美国的教育更强调实用性和操作性。与此同时,美国本科阶段注重的是通才教育。大学生在大三以前,是没有确定自己专业,只是在导师的引导下培养自己的兴趣,到大三后才选择自己的专业。他还说,学生选择专业之后,本科阶段只是初步涉猎专业知识,如果要进入专业领域,就要继续攻读硕士课程。如仅仅满足工作需求,拥有硕士学位就比较足够。
若是读到博士研究生,就能进入科研领域。另外,美国教育注重把学生的兴趣培养起来,充分挖掘潜力,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完全的发挥。整个教育的过程,更尊重学生个性的发展、性格的养成,而不是填鸭式的灌输。
强调个性培养独立思考
中国留学生考试通常都能拿到A,而如果得到A-或B+他们会不高兴;要是美国学生拿到B+,他们已经高兴得不得了。因为外国学生的主要精力不在于学习。小郭说,“外国学生总体上没有中国学生那么勤奋,如在晚修的时候,中国学生一般在学习,而美国学生通常在玩。”
在谈到教学方法时,小郭感慨地说:“在中国,就是老师上课,学生按老师布置做作业;而在美国课堂上,老师基本上都是在答疑。课前,学生必须好好把书本吃透,有什么问题在课堂上提出来。所以,美国学生独立学习独立思考的能力非常强。
“由于中国教育体制的培养,学生的基础都比较好,成绩都处于中上水平。可是,顶尖的学生大多是外国学生。”小郭总结道,他分析了个中原因:外国学生是凭自己的兴趣学习,不断挖掘自己的潜力,因此能上到一个很高的水平;而中国学生大多是靠勤奋来取得好成绩,到某个层次就很难进步了,仅能停留在中上水平。对比中外学生的学习与生活,不难看出外国学校着重的是学生的性格养成,主张自由发挥,培养学生的独立个性。
“出国留学要过语言关!”
小郭提醒有意出国留学的学生,“一般以为到了国外就自然能学好语言,其实是错误的。如果语言没有很好的掌握,在国外的学习生活中将是一个障碍。语言不单是出国留学的一块敲门砖,更重要的是它将作为重要工具,会帮助你更好地融入该国的文化,学到更多更深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