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今年夏天,山东画报出版社出了一本《别了,澳大利亚》。作者是21岁的李清曦。4年前,他到澳大利亚留学,求学两年多,没拿到学位,回国成了“海带”。本书真实地讲述了留学的坎坷经历,并有清醒的反思。他对中澳之间的制度差异、文化差异,乃至衣食住行等方面的细节,都有简洁生动的叙述,许多朋友读了,都觉得这本书很有意思。
毕:讲述留学经历的文章、书籍不少,大多讲述的都是成功者的辉煌,以走麦城为结局的书籍的确少见。
梁:这很容易理解。现在,围绕留学,形成了一个庞大的产业链。从辅导外语、考试培训,到留学中介、教育机构展览,都十分红火。受这些产业的影响,留学成功者的声音很容易通过传媒放大,而失败者便成了失语者。今年2月,我认识了一位旅居墨尔本的华人作家。他家三间卧室,常年接待6个中国留学生吃住。几年来,先后在他家住过的小留学生有20多人。其中能够正常完成学业的,只占百分之二十。可见,走麦城的情况不是个别的,但传媒报道得太少了。
毕:一个多世纪以来,留学成为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推动力。中西文明碰撞以后,中国遇到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留学生得风气之先,开风气之先。现在的留学潮,已经是第四波。第一波从晚清容闳那一代开始,一直持续到民国年间,人才辈出,群星灿烂,科学家、实业家、教育家、艺术家、军事家、政治家,历史风云人物数不胜数。第二波是上世纪50年代,国家公派留学生去苏联东欧,规模和影响不如第一波,但他们在历史的大舞台上也留下了不可磨灭的足迹。第三波和改革开放同步,公费留学与自费留学并举,到上世纪80年代后期,陆续有人学成归国,不少人在当今中国政治、经济、科学、教育领域一领风骚。这一波一直没有退潮。但最近几年留学生的形式和成分有了显著变化,也可以说进入了第四波。
梁:近十几年,公费留学为主已经逐渐变为自费留学为主。如今中国学生出国留学,主要不是由政府和单位派遣,而是个人和家庭的选择。20多年前,中国内地居民的收入和发达国家差距太大。当时有机会出国留学的,一是靠公费,二是靠国外的奖学金,三是靠国外亲属资助或担保,几乎没有哪个家庭拿得出留学的费用。现在情况不同了。虽然低收入阶层子女在国内上大学都很吃力,但对于商界政界先富起来的那些人来说,拿出几十万元已经不是问题。就是工薪阶层,也有一部分具备了供养子女出国的经济实力。留学的去向,原来首选美国。近几年赴美留学签证的难度比较大,于是一些人转而选择欧洲和澳洲。李清曦,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去的澳大利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