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亚东:我早年的留学生活
“那时的感情里有一种特别的东西!你的采访,引起我不同的感触,美极了!非常好!”在建党85周年纪念日来临之际,著名化学家、老党员、中国科学院化学所原所长胡亚东就当初留学之旅接受《科学时报》记者采访时这样表示。
1951年8月去苏联读研时,胡亚东24岁,正是意气风发的青春时节。他已经从清华大学化学系毕业两年,并在轻工部工作两年,此时中国科学院还没有成立。
“中国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要把经过八年抗战、四年内战的家园建设好。国家非常重视发展,恢复经济,刚刚建国就马上送留学生出国,当时的最高领导对自然科学技术很重视。”胡亚东感觉出去留学的人90%以上都是学理工科。
当时各单位推荐人选,这些人中有的已毕业多年,也有的没上过大学。大家在燕京大学,也就是今天的北京大学进行了为期一周的复习准备,然后考试,考试很正规。
在胡亚东的印象中,考取第一批去苏留学的大概有300多人,其中高级干部有10多位。“非常兴奋!过去留学多是去英国、美国,现在是去苏联老大哥那儿,对苏联崇拜得不得了!”
此时,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去不了,留学生大多是去苏联,另外还有捷克、波兰、匈牙利等东欧国家。
坐火车从北京到莫斯科,一共走了13天,在国内就走了3天,因为有的地方发洪水,中途要改路。到达满洲里后,换乘不同轨道宽度的苏联火车。“觉得苏联火车真棒,又宽敞,装备又不错,我们是四个人一屋!”由于当时西伯利亚的路基非常不好,火车开得很慢,“一出国就变成牛车”!在苏联走了10天,在火车上很无聊,大家就开始学俄文,当时很多人连俄文字母都不认识。
到达莫斯科后,苏联大使馆用大公共汽车把大家接到莫洛托夫工学院,然后分赴各校。胡亚东到位于列宁格勒的苏维埃化工学院学习高分子化学,与他一起在这个学校攻读化学研究生学位的有3人。
在莫斯科,汽车如流的景象让他们感到非常新鲜,北京那时还没有多少车。经过二战的苏联已建设恢复得相当不错,能吃得非常饱,供应很丰富。与此相反,从东欧,比如捷克、匈牙利等国来的一些留学生就不是这么幸运了,他们几乎每个冬天都要为回国而采购,上十斤地购买肥咸肉、黄油、鱼干等带回去。
当时中国学生的精神面貌与其他国家学生的不一样。胡亚东他们开始读研究生的头几个月,每月都按900卢布发生活补贴,当时大学生是500卢布,中国大使馆暗示大家要节约一些,于是申请少要钱,研究生改为700卢布,大学生的没变。消息传出,东欧使馆也都商量着同样减了,中国的研究生们基本都平静地接受了,而到苏联留学的其他国家的研究生不干,“很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