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考还是不考:理性分析考研的机会成本
周雷:根据教育部考试中心的数据,2006年考研的人数大概是127万。前几年的报考人数每年都以百分之二三十的比例增加,但是2007年会不会在06年的基础上再有一个这么大幅度的上升这个不好说。我的感觉是,即使增加应该也不会增加这么多。从新东方报名考研辅导班的人数上来看,这两年基本没有太大的变化。但是据我了解其考研辅导班的报名情况,他们今年招生还没有去年好。我觉得2007年报考人数最起码会在100万人以上。招生的人数大概三四十万的规模,基本上我们可以圈定3:1到4:1,这是全国一个比较普遍的总体情况。但是这个总体情况对于每个人选择的时候,意义并不是很大,因为特定的专业领域情况千差万。比如一些名校,像北京、上海的一些著名高校,它的录取比例非常低,有的甚至到20:1、50:1的情况。同时每一年在考研的过程中还有一些研究生招生单位招不到学生,还存在后一个调剂的状况。因此对于考生来说要关注的就是你所要选择的这个专业的一些基本态势。从不同的专业来看,像理科的计算机、软件等,文科的法律、新闻、经济、管理等专业比较热门,竞争非常激烈,但是像一些基础性的专业,比如物理、化学、数学、考古、中文等,竞争就没有那么激烈。
记者:名校与热门专业扎堆是不是也反映了一些学生对于考研的盲目性?从您与大量学生的直接接触,能不能为我们分析一下考生们有一些什么样的报考心态?
周雷:根据我所看到的学生,按粗线条分的话,一般有两类。一类是有特别明的考研目标的,不管这个目标看起来是不是理性,或者哪怕这个目标对他来讲实现起来困难非常大,但是他有明确的目标,很清楚自己要报考哪个大学什么专业,不论多难,瞄准了就一定要考。这是一类人,还有一类人比较盲目,在准备考研的时候根本没有想好自己要考哪个学校,哪个专业,这种人可能占到整个考研人数的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吧。有的学生竟然还出现过这样的情况,一开始准备一个专业,准备到考前两三个月突然要换个专业,那么专业课再重新复习。对于后一类人其实我觉得考上的概率是比较小的。
很多人考研的确是很盲目的,包括那些有明确目标的学生。一些人把考研当成高考来考,把大学四年当成了高中,把考研当成了一个绝对的考试。在高考之前,所有高考的考生都有一种心态,我只要考上一个好的大学,以后的人生就是一片坦途,所有的问题,生活中的任何矛盾都解决了,都是这样一个心理准备高考。而现在很多学生也以这样的心理准备考研,我现在所有生活的不如意,比如专业不好、学校不好、学校所处的城市不好、我跟我女朋友分手了……所有的问题似乎只要通过考研,考上研究生后一下子就能解决。他们对于上研究生的期望值太高。而期望越高,往往失望越大。关于考研盲目心态的具体表现,我在博客里写过《盲目考研七宗罪》,归纳了考研的七种盲目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