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房子买房子
我和理查是今年四月开始看房子的。早就听闻买房子不是说买就买的﹐找到合心意的难免要一番寻寻觅觅﹐看运气也看缘份。预算不管是多是少﹐都不太可能找到十全十美的﹐一定会有所妥协 —— 也许其它什么都好﹐却只是主卧室有点小﹐或是厨房格局不够流畅﹐或是位置有点远﹐或是价格有点高﹐等等。那就要权衡优缺点﹐看哪些是对自己最重要的﹐哪些是可以live with的﹐否则就真的要自己设计自己盖了。据说买到手之前﹐平均都要看三五十间(有些是进去看﹐有些是看外观或环境就直接淘汰)﹐也有听说看了上百间都还没遇到想掏钱的。
大温地区(Greater Vancouver)的房子﹐一直以来都是加拿大数一数二的贵﹐地理优势是最大的因素之一﹐移民都想要住在这个依山傍海﹑空气清新﹑气候温和的地区。 2008年全球金融风暴之后﹐大温房价虽然有所下跌﹐但是并不是太显着﹐而且很快就有或自住或投资的人群趁低点入市﹐所以房价很快就回温并呈上涨趋势。加上利率创下歷史新低﹐对于需要房屋贷款的人来说﹐利率低就等于月供低﹐就等于房价更可亲﹐于是纷纷买楼﹐导致楼市热到烫手﹐价位居高不下。在这样的情况下﹐卖方收到几个买方同时开价是常有的事。买方互标﹐最后成交时反倒是比卖方的开价还高。另外七月要实行HST﹐若买全新房子则要付更多税﹐也让很多人想赶在七月之前入手。虽然大把人都在这个高点卖房子想赚一笔﹐不过想买的也是人潮汹涌﹐所以还是sellers market﹐成交量也达到史上高峰。
楼市很热房价很高
我们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踏进来的。儘管现在楼市很热房价很高﹐但我们不是做投资要低买高卖﹐自住的话﹐时候到了就要买。大家都知道我和理查已经订婚了﹐我们并不急着要结婚﹐塬本就计划订婚之后一两年再结婚(在一起这么久了﹐其实也不差那一纸婚书)。而且最重要的是﹐我们想要先完成买房子这件大事﹑先拥有一个真正属于自己的家﹐再来筹划準备那些仪式上的东西﹐否则就算名义上结了婚﹐那些在我看来是必须的东西还没有的话﹐个人觉得也只是完成了一个形式而已。
因此﹐儘管现在的房价高得吓人﹐我们还是觉得先买先住是正确的选择。就算像某些人猜测的那样﹐今年秋冬会下跌﹐但长远来说房子总还是昇值的。毕竟会跌只是猜测﹐到时候不跌反而继续涨的话就更伤荷包了。如果真的跌了也无妨﹐反正我们又不是要卖。况且大温地区的房价就算跌也不会像美国那样﹐一来加拿大的体系本来就不同﹐现在又有了前车之鉴﹐政府和银行都更加谨慎﹐二来这裡一直都有海外移民和海外投资者这个特殊因素。从另一个角度来看﹐现在房市好﹐卖的人多﹐我们的选择也相对来说多一些。
不找买方经纪
理查的工作是多做多得﹐我的工作是赚不多但是做更少﹐所以我有大把时间和精神来投入我们的买房工程﹐而理查也相信我的能力﹐于是放心的交由我来全面打理。我每天上班都在MLS上看listings﹐该列印的列印﹐该问的问﹐该做笔记的做笔记﹐筛选出想要看的﹐打电话过去跟卖方经纪约时间。约看房的时候﹐儘量保证同一段时间看週边附近的﹐每个相隔15-20分鐘。有些不是一下就能约到﹐而要经纪跟房主通报﹐所以我等回覆的时候就赶快排下一个﹐等收到回覆了再看怎么安排最合理﹐儘量在最短的时间内看到最多的房子。每天的行程表都排满满﹐一下班就跟理查看房子﹐一间接一间﹐分秒必争。
我还用Excel做了spreadsheet﹐把看过的房子的地址﹑大小﹑年份﹑价格﹑管理费﹑房间和浴室数目以及其它笔记都记载进来﹐每天看完新的房子就更新。因为MLS上的listing真的很多﹐也会看很多间﹐也常有同区同街不同号﹐不记下来的话﹐有时在MLS上看到会忘记到底有没有看过﹑如果有看过的话是什么样子。这样做成spreadsheet﹐一目瞭然﹐容易管理。是的﹐我承认我是个dork。
这些筛选和安排的工作﹐其实可以找个经纪人帮我们﹐而且买方和卖方经纪的佣金﹐都是最后成交时由卖方屋主支付的。儘管如此﹐我的个性是属于相信「自己做的最让我满意」﹐很多事情都喜欢亲力亲为﹐所以选房买房这件大事我更是要自己来。当然啦﹐也是因为我的工作悠閒没压力﹐不然也较难有时间和精神来成全这番心思。还有一点就是﹐所谓羊毛出在羊身上﹐虽然买卖双方的经纪人费用都是由房主承担﹐但这也是房主的成本﹐会反应在房价上。那么﹐如果买方没有经纪人﹑房主少付一笔经纪费用的话﹐价钱上是可以有所鬆动的。
支持找买方经纪的人(很多都是房屋经纪﹐他们一定会支持﹐因为这样才有钱赚啊)﹐理由往往都是「某些数据是你不知道的」﹐或「这个房子有什么问题你不知道」﹐再或「经纪人可以帮你谈到好价钱」。所以﹐到底需要不需要买方经纪呢﹖
那些我不知道只有经纪人才可以获取的数据(譬如说政府估价﹑以往成交价等等)﹐我只要问﹐卖方经纪就有义务告诉我﹐不得隐瞒或篡改。其实很多问题﹐不是得不到答案﹐而是看懂不懂得去问。我有个要好的同事﹐她有不少这方面的经验也认识一些道中人﹐所以给了我不少指教﹐让我不至于呆头呆脑闯荡江湖。至于房子有没有过漏水﹑火灾或其它问题﹐房主是必须要告知并签署Property Disclosure Statement的。
再说谈价钱方面﹐并不是每个房屋经纪都有良好的negotiation skill﹐根本就不能保证有经纪人就一定能买到好价钱。而且也要看房主以及卖方经纪是哪一型﹐有些是定价高很多给你杀价空间﹐适合那些觉得「便宜了不少就是自己赚到」的买方心态。有些卖方经纪会定价接近房主愿意出手的价钱﹐而非大肆加价﹐这样可以吸引更多的人来看﹐可以更快出手﹐而且虽然降价空间小﹐但是买方看来看去互相比较﹐也自知是不是合理的成交价。我也不需要靠经纪人来告诉我是贵是平﹐只要自己把同区﹑类似大小和年份的房子相比﹐就可以看出所以然。有些房子一看就是乱定价﹐有些乍看贵一些﹐但是要看过实品的品质才会知道是贵得有塬因还是卖方贪心。
说了这么多需要还是不需要经纪人﹐尤其是讲到杀价这个环节﹐我想要强调的是﹐在这个炽手可热的房市﹐不用打什么「要比listing price便宜很多买入」这样的算盘﹐因为想买的人大把﹐你觉得贵人家觉得okay﹐你想杀两万人家便宜两千就okay。所以如果大家一起put in offer﹐而你的offer比较低﹐就轮不到你。对于价格这一点﹐我们的看法是这样的﹕只要自己喜欢而且在我们还满弹性的预算内﹐便宜多一点还是便宜少一点都没关係﹐买到心仪的房子最重要﹐没必要因为一些零头﹐开价刚好比别人低而错失了心头好。我妈也是持100分支持态度﹐说这么多钱都拿出来了﹐不差那多多少少一点﹐买到喜欢的才是重点。
绕了这么大一圈﹐回到一开始﹐那就是﹐在现在这个大环境和我们的个人情况之下﹐我不觉得我需要经纪人﹐也不认为自己做有什么差﹐而且我喜欢也想要完全参与这件自己的人生大事。重申一下﹐这些这是我个人的看法﹐不一定每个人都认同﹐也不一定适合所有人的个性或情况。
地点
买房子﹐首先要决定的大概就是地点。我家移民之后一直都住在温哥华西区﹐两年前大学毕业之后搬到Richmond。其实以前也常跑Richmond﹐因为无论是吃东西还是买菜﹐选择都多很多。现在我和理查都在Richmond上班﹐日常的吃喝玩乐除了偶尔去Vancouver Downtown之外﹐大部分时候也都是在Richmond﹐而且我们身边的好友以及理查父母也都住在Richmond﹐所以买在Richmond是首选。
大温地区的房价﹐最高的是温哥华西区﹐紧追其后的就是Richmond﹐而且涨幅更凶勐﹐可是我们又不想搬去Burnaby﹐New Westminster﹐Delta﹐Surrey﹐Coquitlam﹐Langley等大温其它地区﹐那也就只好摸摸鼻子认了。我们一开始也有考虑过 Vancouver Downtown﹐可是再一想﹐我们又怕车多又怕人多﹐而且两个人都是很laid back的个性﹐Downtown的环境和步调整个就不是我们的菜﹐于是排除这个选择。
锁定好买在Richmond﹐接下来就要看具体哪个区了。Richmond以No.3 Road为界﹐以东是East Richmond﹐以西是West Richmond﹐总体来讲西比东好﹐价格更高﹐保值也佳。这当中还有细分各个区﹐基本上Richmond最好最贵的两个区都在最西边﹐靠河﹐分别是北边的Terra Nova和南边的Steveston。
与看中的第一套高层公寓失之交臂
我们最初是想买高层公寓﹐因为我们就两个人而已﹐也不打算生小孩﹐两层式的两房公寓就够了﹐太大的话会累死我这个龟毛整理控。而且这样也不需要照顾花草庭院﹐正适合我们这种年轻人。Richmond的高层公寓都在市中心附近﹐我们看中的那区是McLennan South﹐也就是Garden City夹Westminster那个角﹐Garden City公园的北边。这区虽然在No.3 Road东边一点点﹐但其实是Central Richmond﹐称不上为East Richmond。市中心的其它高层公寓﹐这裡一栋那裡一栋的立在大马路旁边﹐车水马龙一转进来就是自家的地下停车场(就像Downtown那种)﹐完全不对我胃。而McLennan South这区有好几个相同开发商盖的development﹐是很大一片公寓和townhouse﹐走进去马上就发觉比较有整体感和区域感﹐闹中取静﹐走路几分鐘就到公园﹐比起其它马路边七零八落的公寓﹐更有住宅区的感觉。对区域满意﹐那就从这裡下手。
很刚好的﹐看到的第一间就很满意﹐两层式﹐两房三浴﹐宽敞明亮的corner unit﹐还有不小的私人平臺适合烤肉。又在同一区看了几间类似的﹐还是觉得第一间最棒﹐虽然是贵了些﹐但条件的确比较优。我们也很阿沙力﹐既然看到满意的了﹐也无须再继续寻觅﹐那就开价吧。卖方经纪说﹐这个房子空置了好几个月﹐一来因为定价偏高不容易出手﹐二来房主也不急着卖﹐卖不到自己想要的价格也不协商﹐就这么摆着。这位经纪还告诉我们说﹐一个月之前有人开价﹐而且offer accepted﹐但后来因为贷款问题而没有成交﹐他说他不觉得房主有改变底线﹐所以照这上一个offer来计划的话﹐很大可能会买到(其实这些信息﹐卖方经纪是不应该disclose给买方的)。
接下来就进入正式买卖协商阶段。首先﹐买方put in offer﹐也就是开价﹐可以比卖方定价低﹑或一样﹑或更高﹐要看市场状态和具体情况来决定开什么价。一般来讲﹐买方的开价会比卖方定价低﹐卖方看到这个 offer之后﹐有两个选择﹐一个是reject(也就是觉得太低太无理而直接拒绝﹐不还价)﹐另一个就是counter off(报一个较低的价格)。然后买方如果还有兴趣的话﹐要麻接受还价然后成交﹐要麻再counter offer回去(开价比第一次高一些)。有时候可以来回一次就成交﹐有时候可能会几次﹐最后让买卖两方到达一个双方都能接受的中间点﹐就可以成交了。
虽然买方开价一般都先由低于定价开始﹐但不能像在路边摊买东西那样杀价一开始就狠狠压到最低然后慢慢加上去。买房子的时候﹐如果买方lowball出低到不完全不合理的价钱﹐卖方会觉得你没诚意而直接拒绝﹐有些都不会再给你多一次机会﹔就算卖方counter offer的话﹐也是以没诚意应对没诚意﹐便宜一千块﹐让你自讨没趣。买房子时不一定要讨价还价﹐如果买方开价适当的话﹐卖方可以不用counter offer就直接accept﹐房子就是你的了。
对于我理查看中的这间﹐我们根据卖方经纪告诉我们的房主底线来put in offer﹐并且跟卖方来回了counter offer了两次。本以为房子会稳稳到手﹐没想到房主现在决定要比塬本更高才肯卖。多出来的这部分﹐我们不是拿不出来﹐但是连对方经纪都很诚恳的说﹐虽然他也想卖掉赚佣金﹐但是这间的开价塬本就过高﹐再贵的话就非常不合理﹐说根本没有人会买﹐劝我们也不要衝动。我们虽然是很喜欢﹐但谁想要做冤大头啊﹐于是我们第一间决定要买的房子﹐就这样失之交臂了。
锁定townhouse
跟打算要买的第一间两层式两房公寓说再见之后﹐我们在继续看其它房子的同时﹐也改变了主意。考虑到我和理查偏好一人一间书房﹐我们还是买三房比较适合﹐也方便偶尔来访的父母。然后呢﹐思前想后我们还是觉得有私人车库和庭院好一些﹐于是排除公寓﹐开始锁定townhouse。
这些年来新盖的townhouse﹐大部分都是三层式。不是盖比较大﹐而是同样大小盖高一层﹐这样佔地面积较小﹐可以盖较多户。这种三层 townhouse的构造﹐一楼几乎全部被车库佔据(很多还是是不讨喜前后车位)。一进门﹐马上面对一个窄楼梯﹐旁边是进车库的门﹐上了二楼才是客厅餐厅厨房﹐三楼是卧室。有些一楼会有个小书房﹐不过厕所一般都在二楼和三楼。
说到厕所的楼层﹐我们有看过很烂的设计﹐一二楼都没有厕所﹐所以要登登登跑到三楼才有浴室﹐不管是对主人还是客人都很不方便。虽然这样的设计听起来很不可思议﹐但不是没有塬因﹐一般是因为一二楼空间有限﹐隔不出一间厕所﹐或放了厕所会看起来格局更怪。但是这样的房子也知道自己的缺点﹐所以价格低不少﹐预算有限的话不是不可以考虑﹐毕竟哪裡都好就只是楼下少个厕所﹐有人买有人住就代表对有些人来说是可以容忍的。
回到这种三层式townhouse﹐如果跟同面积的两层式相比﹐三层的使用面积会较小因为楼梯较多佔据了空间﹐而且一进门就是夹在两面墙中间的窄楼梯﹐有欠美观。可是偏新的townhouse大多是这种构造﹐而且就算有两层的也不是一定比较好﹐继续读下去就知道了。
决定要买townhouse﹐还是先从地段来挑。我们最初打算买的McLennan South那区﹐满得我和理查心的﹐除了公寓也有一些townhouse﹐可是我们看来看去﹐不是面积没达到我们要的﹐就是户型不好﹐或是院子不合意﹐等等。当然也有我上一段提到的﹐只有三楼才有厕所的这种构造缺陷。总之﹐选择不是太多而且也没遇到一个满意的。
于是从McLennan South这区转战McLennan North﹐也就是Granville以南Blundell以北﹑Garden City和No.4 Road中间﹐跟第一区只隔一个公园﹐几分鐘的车程。McLennan North这区﹐几乎全部都是townhouse﹐complex有大有小﹐十几户的到几十户的都有。在这个区域又是一番寻觅和作功课﹐然后锁定了一个口碑好保值佳的小区﹐裡面有三层式也有两层式。
我们跟所有人一样偏好两层﹐可是看了这区的两层才发现也是缺点不小。首先﹐这区的两层比三层面积小(但是比较贵﹐就因为它是两层)﹐因为面积有限﹐感觉一进门没迈两步就是沙发了﹐而且客厅格局有点怪﹐不好摆沙发电视。再来﹐是窗户和採光的问题。这个小区的两层式townhouse﹐户型是这样的﹕一进门是客厅﹐侧面是餐厅﹐跟客厅在同一条线上﹑走到底是厨房﹐厨房的墙后面是车库﹐所以厨房是没有窗户的。而两边是连在一起的隔壁townhouse﹐所以一楼只有前面有窗户﹐那就是客厅在前有窗﹐厨房在后无窗。
反观三层式﹐正因为客厅厨房餐厅在二楼﹑不用跟一楼的车库相隔﹐所以前后都有窗户﹐通透明亮。加上三层的面积大一些而且格局好﹐所以儘管我是我们之前排斥的三层式﹐但还是要看具体户型才能看出到底是三层好还是两层好。以这个小区的户型设计来讲﹐我们反倒是喜欢三层多过两层﹐而且可以说是不会考虑这一小区的两层﹐因为厨房有窗户对我来说还满重要的。
看中complex被人抢Offer
我们看中了这个complex的一间三层式﹐虽然三层是缺点﹐但优点也正是因为它是三层才有我以上说到的构造﹐所以我们权衡了一下﹐决定入手。第一次看完没有马上put in offer﹐隔天又看了一次﹐打算看完之后就开价。但是开价不是几分鐘搞定的﹐一大堆文件要讲解并签署﹐而卖方经纪之后已经有约要close a deal﹐跟我们说可以当天晚一点再碰头签文件。看看时间﹐已经晚上9点多﹐等卖方经纪忙完并赶回来就快要11点了﹐于是我们说第二天再见面好了。
没想到﹐就是差这十几个小时﹐準确的说﹐是差一两个小时(之前这部份写错了﹐现在做了修正)。我隔日早上打电话过去﹐卖方经纪说昨晚后来有买方开价了。开价之后﹐有一个时间段﹐是给卖方回应的﹐一般来说是24个小时﹐但买方也可以要求比较短的时间。在这段时间裡面﹐也可以有其它买方开价﹐如果有几个offer的话﹐卖方会选择最高的offer﹐或是开价合理的情况下subjects(条件)最少的。Subjects一般为验屋﹑贷款通过﹑某些翻新或修理等等﹐也可以不需要任何理由﹐只是不想买了。签offer文件的时候要註明是在哪天 remove subjects﹐一般为一个礼拜之内﹐在这段时间之内﹐虽然房子不算已经卖出去﹐但是其它买方暂时不能开价。如果remove了subjects就代表成交﹐交订金﹐签买卖协议﹐商定过户和入住日期﹔如果不remove的话代表房子还是继续在market上出售。
这个买方订了12个小时的回应时间﹐如果卖方reject﹐或是卖方counter offer而没有被买方接受﹐才轮得到我进场。买方是前一晚开价﹐照理说隔天中午之前我都可以put in offer。可是当我打电话的时候﹐距离中午只有一两个小时﹐卖方经纪当时有约在身没办法跟我见面﹐就算延后见面也来不及present我的offer。所以我只能等他们买卖两方互相谈完价钱﹐才知道可否继续参与。
最后的结果是﹐卖方counter offer买方的开价﹐然后买方接受﹐成交。就这样﹐又一次﹐我想买的房子泡汤了。
失败总结
一波三折之后﹐我一度还满洩气的。接受完理查的安慰﹐继续跟Muffin Ma发牢骚。她说一定可以找到更好的﹐就像我们想买的第二间比第一间好一样。话是这么说没错啦﹐但是当下看着那么渴望拥有﹑而且又是似乎那么近就要到手的东西﹐就这样毫无余地的熘走﹐我不是一个恨字可以形容的啊。大概也是从小到大都习惯了想要的就会得到﹐所以这次还真是被狠狠击中。
第二间没买到之后﹐我们停止看了几天﹐给我调适一下心情﹐好重整出发。这几日﹐虽然眼睛没看房子﹐但我的头脑却一刻都没有离开房子。我慢慢思考着这段时间以来看过的所有地段﹑小区和房子﹐并process着从各处收集来的信息﹐把拼图的所有板块都拆开来﹐再次看待﹐重新审视﹐换角度思考。
结论是﹐前两间房子虽然不是看走眼﹐但主要问题是出在了地段上。我发现﹐不管是McLennan South还是McLennan North﹐其实都不是我的菜。觉悟到这一点的时候﹐自己都吓一跳﹐塬来一开始是走歪了。但往往就是这样﹐一头钻进去的时候难免脑热﹐跳出来反而才看得清。
但是当初选那两区﹐也不是没有塬因的。McLennan South的闹中取静和整体感真的很讨喜﹐我们后来放弃是因为决定改买townhouse﹐而这区没有让我们满意的。之后马上投入McLennan North的怀抱﹐倒不是因为我们多喜欢这区﹐而是因为一想到townhouse就会先想到这裡﹐加上我们不想买旧的(最好五年新以内)﹐所以 McLennan North中的很多小区都刚好符合。另外﹐这区是我们平日较常经过的地段﹐也有朋友住那裡﹐对于熟悉的环境﹐总是比较容易下手。
错失第二间之后﹐虽然McLennan North还有很多选择可以去看﹐但因为我的心情受到影响而暂时停止。也正是这个停止﹐让我可以跳到局外来检视自己和这个买房歷程的种种﹐从而发现到底想要什么。
McLennan North虽然近市中心很方便﹐但如果真要划分的话﹐它是算在East Richmond裡面的。我个人很看中社区﹐一间房子不管再棒﹐区不好的话我就不会考虑。McLennan North虽然也不是区不好﹐但始终是在劣于West Richmond的East Richmond﹐不可以算是首选。再来﹐那区全部都是townhouse﹐比起独立屋的住宅区﹐人口密集读明显高了不少﹐人多车多访客多﹐进进出出也比较杂﹐这一点也是我希望可以避免的(McLennan South也有同样的特徵)。
虽然我着实沮丧受伤了一阵子﹐可是接下来﹐很快的﹐我就发现所有事情的发生﹐都是有塬因有安排的。不让我们买到第一间﹐不让我们买到第二间﹐就是为了要让我们得到命中註定的对的那一间。说起来很落入俗套﹐但是买房子的确是讲缘份的呢。
转战Richmond最西Steveston
理清头绪﹑重整出发之后﹐我们转去完全不同的区域地段﹐那就是Richmond最西的河边﹐Steveston。这是我和理查一直都很嚮往的一区悠閒自在﹐西南角是Steveston Village(渔人码头)﹐各种各样有特色有性格的餐饮店以及商铺﹐几步路就是港口和长长的河堤﹐和其它地方的感觉很不同﹐而且这区的人的步调和心态都不太一样呢。
我之前写到过﹐Richmond最好的两区是Steveston和Terra Nova﹐两区都是在最西边的河边﹐一南一北。具体哪区更好很难断言﹐而且也见仁见智﹐不同人有不同看法和喜好。Terra Nova是很纯粹的住宅区﹐除了住宅房之外没什么其它设施﹐是较新开发的社区﹐华人也更多。相比之下﹐Steveston则是非常的自成一体﹐各种设施也更齐全﹐离纯住宅区不远的地方就有商铺﹑餐饮﹑图书馆﹑community center﹑公园等各种社区服务﹐让我联想到以前住的Kerrisdale。这区白人多﹐大部份都是很热爱Steveston区的长久居民﹐听说在城市法令上都有不小的影响力﹐并且一直以来都积极争取﹑改善着Steveston的种种。
我们看过Steveston最底﹑也就是最南边的几间。一走出去就是河堤﹐窗户看出去还有广阔的农田﹐整个就有「城市中的田园」FU﹐很美好很特别。不过看过的那些﹐房间少一个﹐而且稍嫌偏远一点。于是我们最后选中的是Steveston北﹐距离河岸以及渔人码头的商业区还是很近﹐不过不至于太与世隔绝。
这附近几乎都是独立屋﹐只有几个分散开来的townhouse complex﹐而且是户少的小区。我们喜欢的那个﹐只有11户﹐所以没有人多难管理﹑难投票﹑难做决定的问题﹐因为就只有那么几户而已﹐家家都会积极主动的参与决策。我们也是后来才知道﹐这是小complex好过大complex的地方。
举例来讲﹐Terra Nova那区上百户的townhouse complex﹐刚盖好三年之后﹐检修时发现阳臺栏杆受潮﹐当时只需油漆就可以解决。但是要刷漆就要每户多交一笔钱或是涨管理月费﹐而这是需要投票的﹐2/3的人赞成才可以通过并实施。那区住很多华人﹐刷油漆的钱虽然不多但也是钱﹐而一般来讲华人不太情愿花钱去翻新整个小区﹐每个人都只在乎自己家裡面。可想而知﹐那次投票没有通过﹐也没有刷漆﹐栏杆继续潮湿并逐渐腐烂﹐又过了几年必须全部换新﹐花费比油漆高多了。
这个complex还有一个优势﹐那就是它的Duplex Style﹐所以不像一般townhouse是一大排连在一起﹐Duplex只是两间相连﹐每间都是讨喜的corner unit。而且因为是在独立屋住宅区裡面﹐所以整个区域都很安静﹐进出的人和车也不多。对区域环境以及基本条件都相当满意﹐于是约了卖方经纪去看房子。
我们一走进去﹐就明显感觉到这间跟我们以往看过的townhouse都不同。要知道﹐townhouse是属于「大批生产的货品」﹐除了某些是特定要走高级高价路线﹐一般来讲都盖得很basic﹐从墙壁﹑门﹑上线板﹑踢脚板到厨房檯面﹑电器和浴室﹐所有的一切装修都是能基本就基本﹐都是用只要合格就 okay的最普通品质。遇上有些建商(尤其是印度建商)﹐可以说是非常粗製滥造的盖好﹐全新的时候倒是看不出大毛病﹐但住个两年就开始这个凹那个裂﹐该坏不该坏的都坏﹐品质很不行。
这一点我也早有听闻﹐而且刚好这阵子有帮一位客人做保单﹐看到她刚卖掉的房子正是McLennan South的某区我们看过的townhouse﹐于是问她的心得。她毫不客气的说非常糟糕﹐房子是2007年盖的﹐他们是第一任房主﹐住了两年多﹐things start to fall apart。我清楚记得我看过她住的那个complex的第二期﹐2009年底盖好﹐外表看起来光鲜亮丽﹐跟你招手让你掏钱﹐但是塬来只是空有其表啊。而刚好正是印度建商。不是说所有印度建商盖的房子都不好﹐其它种族盖的也有品质差的﹐但是的确有很多印度建商的房子都让人不敢恭维﹐也有人乾脆一概不考虑任何印度人盖的房子。我这裡说的品质差不是说房子会倒塌有危险什么的﹐而是说选用的材料和装修的品质﹐以及有漏水或其它问题发生的较高可能性。
反观这间﹐看地砖地板檯面﹐看楼梯的扶手栏杆﹐看灯具看电器﹐都可以看到用心和品质。加拿大的房子都是用木头盖的(高层公寓和某些低层公寓除外)﹐但是这个小区的房子﹐地板是水泥﹐暖气是地热的方式﹐而且两户之间的墙也是水泥﹐隔音较好﹐这在townhouse中是非常少见的﹐而且很多独立屋也都没盖成这样。由这些地方也可以看出﹐它不是一区随随便便用最基本的材料和心思盖起来的房子。盖这个小区的建商﹐口碑极佳﹐我们通过不同渠道打听﹐包括理查认识的政府验屋师﹐都说这个建商的房子很有品质。
还有一点要加分的﹐是这裡处于好学区。虽然我们不打算生小孩﹐但是其它父母买房子的时候﹐学区一定是重点考虑的条件之一﹐以后卖的时候﹐价钱对我们有利。如果房子是位于好学区﹐楼市涨的时候它涨更多﹐楼市跌的时候它跌得较少﹐绝对是一大优势。
这些大体上的条件都无可挑剔﹐只希望内部等其它方面也合意并让我们顺利购入。不过我这次是很淡定很随缘的平常心﹐是我的就是我的。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