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切利斯的新屋将在6月中左右完成,但却因为旁边这间有隐患的车房(右)而无法入住。(明报记者摄)
大多伦多地区目前的房市火爆,争「柯化」(Offer)的购房大战仍方兴未艾,许多买家为了抢到心仪的房子,往往会舍弃对房屋作结构检查(Structural Issue),结果买到之後才发现有问题。而这些问题可大可小,多市北约克社区一位承建商,近期就发现3年前买的房屋有隐藏的问题,找到原房主、地产经纪甚至市政府都不得要领,无奈之下将这3方都告上法庭,以维护自己的权益。
这位倒楣的屋主名叫米切利斯(Stefanoss Michelis),他是一家建筑工程队的承建商。2009年,一直与母亲居住的米切利斯和妻子在经过长久的等待後,决定在多市北约克社区约苗路夹维多利公园路的Wallingford Rd.以55万元的价格买下一座平房,并且在今年初将平房推倒重建,耗资近50万元。
但工程即将完工时,米切利斯却惊讶地发现,他买的房屋有问题,而且是大问题。
「问题出在平房旁边的车库。房屋的主建筑我是推倒重建,但车房我只打算将屋顶弄漂亮一些。但我向市府申请施工许可时,市府派来的检察员却说,车房的地基只有两尺深,但附例要求是4尺,非常不安全。而且车房屋顶太靠近地块的边界。唯一的解决办法就是车房也要推倒重建,花费估计是5万元。」
米切利斯大吃一惊。「当时买这个房屋,好几家一起来抢「柯化」,我就免了结构检查这一项,但没想到会有这样大的隐患。」
那谁要为此负责?原屋主是一位年长的女士,她声称对此毫不知情,「车库是在1974年建的,施工队那时申请到了当时的北约克市政府的建筑许可。」
那市府是否尽了监管之责?米切利斯到市府的档案库查看,的确找到了相关的资料,但因为年代久远,北约克市政府根据附例已将详细资料销毁。
多市政府的建筑办公室主任提平(Ted Tipping)表示,「我们看不到当时检查员对车房施工状况的评估。」对此说法,米切利斯认为就算看不到当时的评估,但如果施工过程不符合标准,市府的检察员当时就应该予以纠正。
不管是哪个环节出了差错,一个有隐患的车房毕竟已是建起,而地产经纪在卖屋时,未将此情况通报。
米切利斯向卖此屋的地产经纪米勒(Karen Millar)兴师问罪,但对方则声称,她自己也是不知情。
米切利斯指责称∶「这位地产经纪在这个社区声名卓著,去年附近街道就卖了5座房屋,她对这里的房子可谓了如指掌,怎麽会不知道房子有问题?」
眼看3方都声称自己无辜,米切利斯只好将他们都告上法庭,请法官裁决到底是谁负责任,并承担车房重建的费用。至於米切利斯向各方面提出的指控,现今仍有待法庭去审理,暂时未得到法律上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