赚钱花钱,追求更高的生活层次原本人之常情,可是有些男人为什么偏偏对花钱那么敏感呢?是天生守财奴还是对家人不满?你怎么面对家里那个不爱花钱的丈夫?
我的丈夫是一家国有企业的处长,收入不错。按说我们这样的家庭最起码应该住上一套大房子,有一辆不错的车。然而,和他生活十几年了,如今一家三口依然挤在当年单位分的一套不足70平方米的房子里,别说开自己的车了,和他一起出门,为了省那几元钱的车票钱,他连空调车都不让我们坐。
这几年,丈夫的消费和投资几乎为零,不到万不得已,从来不给自己买东西,也看不惯家里人消费。儿子买名牌,我能接受,他就非常生气,我买贵的东西他也不高兴,从不在外面吃饭。不管我对家庭建设有什么建议,他都是一句话:“不行!”家里唯一的投资方式就是存款,而且不知为什么而存。这样的生活在我眼里就像死水一潭,但他却“仙风道骨”一样,一切都“不为”。真不知道他为什么这么吝啬。
心理解析
对于一个家庭来讲,不仅生存需要金钱,同时家人之间情感流通也需要钱。
挣钱的过程是一种付出,付出所期待的回报是过更好的生活。金钱流通的意义既然如此举足轻重,那么,这位丈夫为何固守着“攒钱”的习惯,而不惜牺牲家庭的幸福与快乐呢?
“穷孩子”的恐惧延伸
许多小时候吃过苦、受过穷的人,大多成年以后秉持着“勤俭节约”的习惯。在他们童年时期,勤俭节约是生活所迫下的被动行为,只有这样,他们才有可能免受或者是少受饥饿之苦,“手有余粮”他们才感到安全。由此,在穷孩子幼小的心灵中建立起了靠积攒而获得安全感的思维与行为链接。童年时期形成的思维与行为模式,往往会植根于一个人的潜意识,以至于成年后生活条件改善了,这种方式依然会保留下来,只有靠不停地“积攒”这种形式,才能让自己获得些许的安全感。
“胆小鬼”的不良预期
现实生活中需要花钱的地方太多了,住了大房子还有比我们更大的,开了好车还有比我们更好的,物质生活的满足没有止境,所以,一些没有安全感的人会觉得挣多少钱也不多。而且这些人往往对自己的生活预期并不好,对未来能否保持今天的经济状况很没有把握,这种焦虑心理到达一定程度,便会走向一个相反的方向,即聚拢钱财,以确保心理上的平衡。如果一个人对钱财拼命保护,也有可能是处于这种焦虑的心理。
心理解忧
打破思维定势,宽容丈夫的敛财
不妨有意识地关注一下丈夫的过去。敛财的习惯往往能从他童年的经历中找到蛛丝马迹。一旦找到症结,你头脑中的“他不给我们花钱,就是不爱我们,不爱这个家”的思维定势就会被打破,如此一来,你能以更宽容的态度对待丈夫的敛财,也才有可能找到更智慧的办法解决这个问题。
检视一下自己是否给丈夫太大的压力
有的时候,如果妻子对物质生活条件要求过高,作为丈夫由于压力过大,从行为上不仅不去满足妻子,反而会走向反面。妻子不妨检查一下自己的心态与言行,是不是时常喜欢和人攀比,是不是对物质的欲望过高,如果是这样,丈夫的敛财也会让你形成较大的心理落差,由此矛盾痛苦。而一旦自己的标准调整了,说不定丈夫也会做出相应的调整。
引导丈夫体验家庭生活的美好
先把丈夫敛财这件事放在一边,多找机会聊聊天,可以聊聊你们恋爱时心动的感觉,孩子刚出生时的幸福喜悦。设计一些家庭郊游或聚会,原则是不铺张,但尽量有创意,能够体现家人之间的温馨与亲密。在这个过程中让丈夫体会家庭生活的美好,激发他对家庭生活建设的向往。一旦这种情感被激发,自然不会死守着钱财而忽略了家庭的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