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7月到8月是各种“留学中介公司”最活跃的黄金季节,他们用“把稻草说成黄金”的手段承诺———有足够的力量让这些孩子踏上“光明的出国留学之路”。
“我去留学,还是去挨饿”
—一个18岁学生赴英“留学”的心酸历程
□本报驻京记者 师欣
“我儿子被折磨成什么样?”6月14日,北京国际机场,因为从伦敦飞来的飞机延误,李女士和丈夫仍在不安地等待着从伦敦“读大学预科”回来的儿子肖运。
1年前,刚在国内读完高二的肖运通过中介,踏上去英国求学的道路,花了近10万元人民币,换回的却是在国外挨饿的经历。
与亲人相见,瘦了10多公斤的肖运情绪激动,长着青春痘的脸上是一种与18岁年龄并不相称的沧桑。
“我再谨慎,也入了圈套”
李女士是一个很谨慎的人,虽然送儿子出国读书是她的最大愿望,但她害怕上当,所以从2001年2月份起,就开始细心地寻找儿子出国的最佳途径。
她通过报纸上的广告,获悉北京有3到4家中介服务机构都设有美国交换生项目,但最终他们选择了一家英语语言教学代理机构(以下简称EF机构),据说该机构不同于中介公司,是国际文教机构,看起来可信度高,而且3次招生会都是EF自己筹办的。
2001年7月15日,肖运放弃了高二学期期末考试,去美国大使馆面签,却遭到拒签。事后,他们才知道原来EF机构工作人员递给他的那封给大使馆的信,抬头写的其实是英国大使馆。
EF机构以肖运“年龄过大,不适合美国交换生项目”为由,建议他“该去英国”,学习为期9个月的“学年制外语留学课程”。
李女士回忆当时的考虑:“我们看了资料,觉得其实EF机构在英国许多城市都设点,我为什么选择了消费很高的伦敦?因为EF机构的人说只有伦敦这个学校才设有大学预科,毕业后受当地大学的承认。”
肖运全家又为“赴英”忙了1个多月,准备材料和交费。事后他们发现,1万元人民币的服务费交过去后,EF机构当时没有给发票,隔几天后给的是一张盖有“九川信息咨询服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九川公司)公章的票据。
肖运临行前也被指定与九川公司签署合同,合同的截止日期是2001年9月30日。也就是说,肖运2001年9月18日去英国后不久,这个合同也将到了结束期。
既然孩子能去英国学习,李女士也不想追究太多,只是临行前一个细节让她感到有些生气:肖运前往英国的单程票被收了7500元人民币,而后来得知,实际票价根本不需要这么多,而英国回北京的机票才250英镑,约合3000多元人民币。
李女士告诉记者:“尽管这是件小事,但让人生气,他们抓住了我们的急切心理来赚钱,这样做不地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