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河迢遥望天街,夜色萧寥久别夜,相思牛女盼今宵……”7月29日晚,75岁高龄的李爱冬女士为大洋彼岸的老同学唱起了京味十足的老北京鼓曲,这是发生在北京圆明园荷花池畔的动人一幕。在这里举行的“情满七夕”主题活动将马头琴奏响的缠绵的《梁祝》和披上纱巾化装成鹊儿的小朋友架起的相思桥,传送到海外的各个角落
平时工作忙此时得相聚
中国的农历七月初七是民间传说中“牛郎织女”相会的日子。千百年来,“牛郎织女”的传说深深扎根于人们心中的原因,就是“贫贱不移,忠贞不二”的爱情观。
在北京的圆明园中举办的“情满七夕”主题活动是由一批在北京的海归学人发起的。留英归来的吴蓓就是发起人之一。她说:“现代人生活很繁忙、节奏很快,平时工作都很紧张,我们就想在这个中国传统的节日里,创造一种轻松温馨的气氛。”
曾是当年北京贝满女中的李爱冬,就因为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任教的同学张之丙专程打电话所邀,于是便演唱了几十年前老北京的七夕鼓曲。
“七夕是个温暖的节日。它更加强调‘爱人’的关系。”“情满七夕”的另一位发起人、留美归国的谢逸这样表达着对“情满七夕”活动的感受。“我们就是想把人和人之间的真情辐射到爱情、亲情、友情各个方面。”她说。
在美国生活学习7年的杨博是芝加哥大学的MBA,在大型跨国公司工作的他是这次活动的积极推动者。“平时相互之间的交流虽然也不少,但主要以商务聚会比较多。让人感觉轻松的、有人情味的聚会就比较少。所以,七夕对于我来说就特别有吸引力。”
在国外的时候,作为一个留学生,杨博经常通过参加西方的节日来了解国外的文化。“这次七夕夜,我邀请了几个国外的朋友一起来参加,让他们借此了解中国传统的文化。”
海归人士对中华传统节日的深情,让中国民俗学会副理事长贺学君十分感慨。她说:“‘情满七夕’这项活动由归国学人发起,说明尽管经过国外文化的碰撞,但是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节日依然这么认同。这些人出国之后,反而更加认识到了传统文化的可贵和重要。这是从根上的认识,是有亲历感受的认识。这种认识要比一般层面上的认识更加深刻。”
身处国外方知七夕之美
在圆明园湖畔,北京“婚姻家庭研究会”理事周永琴女士把一首来自家乡的《康定情歌》献给了她的爱人。
今年的七夕节对周永琴有着特别的意义:今年是她结婚30周年,她的藏族丈夫江嘎的生日偏偏是在七夕这天。有趣的是,江嘎眼下正好到西藏出差去了。朋友们开玩笑说,他们是一对标准的现代“牛郎织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