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国留学,选择学校是件很麻烦的事。每个国家都有几十甚至上百所大学,选高了怕申请不到,选错了可能会一无所获。笔者曾帮助许多学生作申请,深深感到一个留学生选择学校的过程,与近代学者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词话》里所谈的治学过程有些类似。他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开始准备的时候,申请人内心焦急如焚,希望得到各种可能的信息,此第一境也――“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当今时代,收集信息并不难,网络、报纸、中介公司的宣传材料等提供了各种版本的国外大学介绍,难倒申请者的是如何从不计其数的信息中找出自己想要的东西。
英语好的人常常比较自信,绕开中间环节直奔学校网站,以为这样可以得到直接而客观的信息。但查了几所大学后就会发现,每个学校无一例外都把自己描述得很好,也看不出谁好谁差。英语不好的人则必须要依靠各种各样的学校代表、中介或经过翻译编辑的宣传材料,想得到客观信息就更难了。
根据经验,判断事物的好坏要与其他事物进行对比。在国内我们习惯于对学生进行排名或者把学校分成省重点、市重点、区重点等,但西方国家并不热衷于排名或分级,没有权威机构对大学进行排名,我们能够看到的排名全都是媒体或商业机构做的,其客观性和权威性很值得怀疑。这样,难题就产生了。那么申请人怎样才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大学呢?这一寻找过程的繁复,足以让申请者“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阶段正是本篇探讨的重点。
第一步,可以参照媒体和商业机构做的排名划出心理底线。应注意的是参照方法不是看一种就信,而应多方考察。一般来说,只要某个国家有大学排名,必然不只有一种。在不同排名当中,每个大学的位置可能在某个范围内上下浮动,可以参考这个浮动范围大体划一条心理底线,底线以下的学校根本不予考虑。
实际上还应划出上线。但一些家长认为自己有钱,孩子必须上最好的学校,哪怕多交钱。这一点中西方不同,西方国家的学校虽然也接受捐助,但不象中国的学校一样接受普遍的小额赞助,所以一般意义上的有钱并不能影响学校录取。通常情况下,每个国家最好的大学基本上只接受最优秀的学生。如果申请人在国内都进不了最好的大学,进入国外最好大学的机会也不多。即使想尝试申请最好的大学,同时也别忘了申请其他学校。大部分申请人要做的,是在没有定论的学校当中选出适合自己的那一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