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那篇《上海的真实生活》,忽然有一种冲动,想把我在墨尔本的真实生活写下来。
先生和我是大学同学,93年毕业。我先生98年7月来澳洲的Perth读硕士,我和孩子(现在六岁半)在北京。2000年8月31日先生学生签证到期前一天,我们的移民签证批下来了。10月底我们全家抵达Perth。应该说刚到澳洲还是比较高兴的,兴奋持续了约一周。
2000年圣诞节前,我飞到墨尔本参加面试,并得到offer,是一家跨国电信公司,每年底薪A$57000,奖金10%,并且公司出A$3000的搬家费。几乎所有的人都认为我很幸运,因为澳洲工作难找,工资低,新毕业的硕士好多都不到40000一年。说实话我没有特别高兴,因为我在北京时在另一家跨国电信公司做同样的工作,拿到手的钱差不多一月一万人民币,而且很轻松。大部分工作都用来想老公,考IELTS,上网查移民消息,给大使馆打电话了。
就这样,我们搬到了墨尔本,先生用了一个月的时间也找到一个编程序的活,每年A$60000,后来长到A$65000。今年七月,我失业,先生工作还较稳定。
因为你们不知道我是谁,所以可以放心地把我的家底露一露。这就是网络的好处。
我们来澳洲时带了约2万A$。 安家,买了一个新Honda (23000澳元) 后就一文不剩了(还借了一万澳元车贷款)。这笔钱基本都是我攒的。先生读书2年,12门课,一门学费 1800澳元,加生活费,机票。他兼职编编程,2年挣了1万多澳元,不足的部分都是我补的。我们两家老人都没钱,所以我们别人的钱一分都没要。临走我还把我的住房公基金3万多人民币分给双方老人。
上一个财政年度(01/07/2001--- 30/06/2002),我和先生的收入各约A$62000,各缴约A$18000的税。
我们于2002年一月买了一个30万澳元的房子,相当于国内的三室两厅,两个车位,整个房子加院子约650---750 平方米。国外的房子价钱不是按面积算的,大多是拍卖各买方争报价钱。很可能差不多的两个房,差不多时间卖,会差出10万澳元。我们的房子因为地的形状不规则,问了一些人,也就量个大概面积。房子是35年的,区是较好的区,这个房子是好区里的坏房子,不过是我们能出的起的最高限了。各种税付了13000澳元, (本来是2万澳元,政府出7000给第一次买房的人,可见资本主义的福利是多么的虚伪)。贷款额高达88%。
两个人都工作时,钱还够花。现在只有先生一人工作,就有些难了。当然我在家也省了不少钱,比如Child Care (给5岁以下小孩), 每周(not 月) 180澳元,政府给补20澳元。这里的小学9:00am---3:30pm, 如果要在上学前,放学后让人看着,一周90澳元,政府给补10澳元。这还是较便宜的公办学校。
现在把具体花销报一报。(以月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