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去华人超市买东西,付钱时一抬头看到柜台旁边的摆着当天的《澳洲日报》,头版写着“中国女学生被撞殒命,年仅17岁”。背景照片是在澳洲最引以为荣的悉尼歌剧院前,一个17岁的小姑娘甜甜的笑着,做出胜利的手势。
我的心一阵抽搐。
回家马上上网去查这个消息。得知这个女孩子是为了赶一班BUS,在横穿马路时被汽车撞倒,司机逃了,女孩不治身亡。女孩的父母在许多人的帮忙下,拿了加急签证,已赶到悉尼为家中唯一的爱女料理后事。女孩是来澳洲读高中的,只来了六周……
我也曾经17岁,17岁的我也是一个人踏上留学路的。那时的我,跟她活着的时候一样吧:留学生活刚刚开始,她也许是那么满怀希望的对未来做了好多打算,她也许刚刚适应了住的环境,适应了学校,也许刚刚交到了留学生涯中第一批也是最亲密的一群朋友……
谁能想到,一个17岁的生命就这么轻易的去了,像蝴蝶似的,在这雨天,被打湿了翅膀,轻轻的被风带走了。
6周前,家里人是怎样把她送上飞机的;今天,她的父母又要用什么样的心情把她接回家呢?我不能去想象她的父母,一对中年丧女的夫妇,是怀着怎样的心情登上来悉尼的飞机的。
一度觉得自己挺勇敢的,从纽西兰到澳洲,我经历过各种危险:曾跟吸食大麻的房东生活在一起,被毛利人劫过钱,遇到过流氓,被有种族歧视的少年挑衅过,上个月一天晚上,走在回家的路上,还被黎巴嫩青年投掷水球。四年的时间,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是怎么走到今天的。
但是,因为年轻,遇到困难或挑战的时候并不害怕,所能想到的只是尽快的解决困难,恢复体力,精力,迎接挑战;因为年轻,好多事情,过去了便不放在心上,提起来,像说笑话似的一带而过;因为年轻,我们不在乎不稳定的生活,我们甚至渴望这种“在路上”的感觉,稍有点收获,便颇有成就感。
于是,幸运的我,从17岁倔强的走到今天。但是,我从来没有想到过,我的勇气也许因为年轻,那么我的父母,这些年他们又是走过来的呢?
周末我打电话回家的时候,守在电话机前的他们是什么心情;过年我打电话给家里人拜年的时候,在吃团圆饭的他们又是什么心情;我寄往家里的每一封厚厚的信,每一张写满了笑脸的照片,妈妈是怎样一遍遍拿出来看的;每年假期后返澳,在机场分别时,爸爸眼中又充满怎样的不舍?……
我们的父母,人到中年的他们,把家中唯一的孩子送出国门,送到那么遥远, 陌生的一个国度,他们承受的压力比出生牛犊不怕虎的我们,要大得多吧。
记得我妈妈一个同事,曾悄悄对我说,我刚出国半年的时候,有一次单位组织联欢活动,不知道谁在卡拉OK时点了一首很老的,叫《两地书,子母情》的歌。我妈竟然当着那么多人,眼泪啪嗒啪嗒往下掉,最后哭的不行,被同事送回家了。那是妈妈面对我的离开,把压抑了半年的思念第一次释放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