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闻,2002年从杭州二中高二读了半年不到,就赴澳大利亚自费留学,参加了当地高考,本科就读的是悉尼科技大学,修读金融与数学两个主修课程,毕业后,又在澳洲名校新南威尔士大学攻读精算学,今年8月硕士毕业,10月回到杭州短期休假,准备在中国和澳洲两边看看,等待最佳的就业机会。眼下她当务之急,是备战29日的国家公务员考试,报考保监会的一个职位,她说“纯粹练练手”。
风险一:信息不对称,多花冤枉钱
出国前,她从留学市场接收的信息是,高中生在外读个一年半的预科,就可直升大学,非常划算。她出国后才发现,实际上她拿到的澳方签证,是要求她在读了半年语言学校后,必须进入当地高中就读的(澳方规定海外生在高中要读满两年,包含在语言学校就读的时间)。而她从语言学校转到高中,需要在入学时间上有个衔接过程。为此,她不得不在语言学校多待了两个月,按费用每月1000元澳币计算,她两个月就相当于要多花一万元人民币。
她的另一切身体会是,高中生出国找监护人很要紧,找不好,很容易多花冤枉钱。她当时遇到的那监护人就只顾收钱,半年要收1000-2000元澳币(相当于1.5万元人民币),可需要他出面和学校协商入学、转专业等问题时,总是推说没时间,情况不清楚,一味推拖。可学校问题又拖不得,无奈之下,小温只好让国内老爸遥控指挥,辗转托了朋友的朋友,陪同去学校解决就学问题。找房东也是如此,一般你和房东签协议,需要预付2周或一个月订金,但住得不满意想提前搬,往往就顾不上订金。多搬几次家,订金损失不在少数。温闻说,留学8年,要说起多花的冤枉钱,都不敢细数。
风险二:跟着移民政策选专业,两头落空
不少人去澳大利亚等移民国家留学,都抱着移民的想法。但温闻觉得,求学很多时候,应更多地从自身规划考虑,而不是为移民而移民。像她读大一时,当时澳方的政策是会计、计算机等专业是紧缺专业,移民时会优待。当时她有几个同学就冲着这政策,选了这两个专业,事实上他们并不喜欢所读专业。没想到等毕业时要申请移民身份时,澳洲移民政策已改了。那几个中国同学很失望,因为既移不了民,又没学到真正喜欢的专业,相当于两头落空,人为加大留学风险。
在澳洲,本科生比研究生文凭在找工作时要吃香。这是温闻当初没想到的。她发现很奇怪的一个现象:越是体力活,工资愈高。像办公室文员一般工资每小时20澳币,而给这办公室扫地做清洁工作的却每小时能拿到70-80澳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