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家庭历来重视教育,华裔孩子在考试中的优秀成绩就是明证之一.不过对于华裔家长来说,分数本身似乎远不如排名的次序更能说明问题.因此,家长们对第一名的期待超过了对100分的期待。偏偏学校不会按着考试的分数排名次的,道理很简单,考试成绩属于个人隐私,未经本人允许,任何人都无权将其公布于众。
于是,“这次考试你得了第几名?”,就成了不少华裔家长看到考试分数以后,私下里向孩子询问的第一个问题.
萨米是一个热心随和,乐于助人的好学生,同学老师都很喜欢他,他也因此得到了由校长颁发的品行优秀奖。不过萨米的妈妈心里总有点儿“打鼓”,因为从考试成绩看,萨米很少得满分。如果萨米能够回答妈妈关于“你是第几名”“谁是第一名”之类的问题,相信“知己知彼”后的妈妈心里就踏实了,可惜由于文章开头所说到的原因,萨米无法给妈妈一个满意的答案。
被不屈不挠的追问搞烦了,一向说话礼貌的萨米,忍不住也会冒出一句:“你为什么总是问相同的问题,谁得多少分,是不是第一名,和我有什么关系?”。
一次数学测验,萨米因为粗心丢了十五分,萨米的妈妈就此为借口,想向老师了解萨米在班级里究竟是第几名,所谓“优秀”到底指的是前几名。同以往一样,提到萨米,老师仍然赞不绝口“好男孩”,提到本次测验成绩,老师不以为然“下次细心一点就好了”,提到名次,老师一脸认真“真的,他很优秀”,至于萨米今后应该如何更上一层楼,老师诚恳地说“相信他,他的将来错不了。”八十五分还叫优秀,还能不错?这学校是不是太放纵学生了。
对同一件事,为什么老师和家长的反应截然不同?答案只有一个,教育的宗旨不同。
教育的宗旨究竟是为了对付考试,以便在日后升学的竞争中出类拔萃?还是为了培养一个人的品行操守,能力才干,文化知识,言谈举止等基本素质,以便日后安身立命于人间?
在中国的传统中,教育是以育人为目的的,古人云:人或可以不食也,而不可以不学也.不食则死,死则已;不学而生,则入於禽兽而不知也!与其禽兽也,宁死。可见唯有接受教育,人,才可以成为人。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中的修身,“教书育人”中的育人,目的都指向了人自身。所以,培养人的素质,是教育的最高宗旨,需要个人家庭学校乃至整个社会互相配合才能达到。可惜到了近代,在升学主义的压力下,教育的育人功能日渐衰退,升学率成了学校教育的最高目标,片面追求高分数耗损了孩子们的精神和体力,其结果,造就了一批高分数低素质的应考型的孩子,毁掉了不少原本可以成为高素质的孩子。
萨米的妈妈和大多数的华裔家长们,都是近些年在经历了过五关斩六将的层层考试后,好不容易地来到了美国,以往的人生经验,使他们不能不重视分数。然而今非昔比,在不同的时间空间里,经验是无法复制的。成长在人间美国的华裔孩子们,他们所接受的是素质教育,他们对分数的认识和父母不一样,在他们未来的生活中,即使是近在眼前的升学竞争中,他们依靠的是个人的基本素质而不仅仅是分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