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发布了“世界一流大学竞争力排行榜”,北京大学排在第192位,清华大学排在第196位。与去年相比,两所学校的排名分别上升了61位和68位。在全球高校500强中,我国18所大学上榜,比去年增加10所(《中国青年报》4月9日)。
随着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和逐渐普及,“大学排名”逐渐成为一种非常重要的社会信息。它首先作为学术课题的一种名目,成为不少学者“安身立命”的职业。然后因为对学生择校具有一定参考价值而成为一种商业信息。接着就被媒体发展成为每年的重要噱头之一。
正因为如此,“大学排名”这一类信息泛滥于以下几个方面:在高等教育研究中,“大学排名”获得“大学评估/评价”、“高等教育评估/评价”等学名。这些课题每年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相当科研经费,并在学术期刊占用一定的版面。
“大学排名”出现最密集的,可能还是那些出国留学中介机构的网站。在这些网站上有密密麻麻的各国大学形形色色排名。这些排名信息成为留学中介机构的金字招牌,尽管它不具有任何独一无二的权威性,各自将自己介绍的大学排成顶尖级别。在国内就有《挑大学选专业》一类的高考志愿填报参考书和网站,这类高考志愿填报参考书也就成为那些大学排名机构的收入来源之一。
最后就是媒体,特别是网络媒体,把它作为一种重要的噱头来吸引眼球。有些媒体为了进一步吸引眼球,自己还不断抛出富有争议的“大学排名”。对于他们来说,“大学排名”不是关键,“富有争议”才是目的。
既然“大学排名”已经成为一种社会现象,那么我们就有必要理解这种社会现象的真实意义。在人们看来,大学的发展越来越获得人们的关注。“越来越获得人们的关注”,至少具有这几层意思:大学与人们的直接关系越来越重要;人们越来越具有关注的能力;大学成为普通人可以关注的对象。简单地来看,这是好现象,因为第一层意思可以表明大学越来越重要;第二层意思可以表明人们的素质和能力有很大的提高;第三层意思表明大学越来越平民化。但是假如在这个基础上,我们接着追问,可能就会有点不一样———大学在何种意义上越来越重要?人们哪些素质和能力提高了?越来越平民化的大学的独特性表现在哪?
这些简单追问就表明,从这一基础出发,大学面临着十分重大的困境,因为它表达了这样一个问题———中国大学何处去?
其实这几年已经出现过这样的声音:一个在世界大学排名居前列的中国大学不一定能对中国做出很大贡献,而一个能对中国做出巨大贡献的中国大学不一定能在世界大学排名中居前列。在我看来,着眼于民族国家的利益谈论大学无可厚非。如果以此着眼点来发展大学,那么我国大学的世界排名,一般就会与我国在国际社会的利益的深广度取得某种一致。事实上,各国大学的世界排名,往往是如此。中国的各项发展在很多方面处于世界前列,中国的大学也会因应于国内的这种需要,发展出相应的科研和教学来;即使国内力量不够,也会从国际社会吸引相应的人才。这三者何者在先的问题,在复杂的社会过程中,类似于鸡与蛋何者在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