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2005年度,世界顶尖商学院从中国大陆招收150名左右的MBA学生,而申请成功的人中,并不都是名牌大学毕业的学生,其中包括像淮北煤炭师范学院的张晓琳和上海电力学院的汪华这样学校背景并不出众的学生。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果?难道世界顶尖商学院青睐的不是良好的学生成绩、优秀的学校背景吗?
顶尖商学院更看重“水面下的能力”
对于以上问题,业内人士谢劲波给记者的答案是不,因为他本人就曾经是这个思维的受害者,谢劲波1992年赴美国伊利诺大学芝加哥分校攻读硕士学位,毕业后在芝加哥一家咨询公司工作,第二年提升为MIS管理信息系统主任。这时候,谢劲波申请了哈佛、斯坦福和沃顿三家商学院的MBA,他认为自己一定没问题,因为有知名人士的推荐、优秀的学习成绩、良好的工作背景。可是,意外的是,三家商学院居然没有一家录取他。
谢劲波表示,很多人都在琢磨顶尖商学院究竟最看重学生的哪些素质呢,其实名人推荐、留学成绩、工作背景这些都只是“冰山一角”,顶尖商学院最看重的是“水面下的能力”。
谢劲波说,对于中国学生来说,这点更加明显,因为在美国,大家都知道中国学生考试的能力是最强的,中国学生的优良成绩和考试分数,在申请中往往容易受到质疑。
每个人都有申请顶尖商学院的“撒手锏”
“水面下的能力”是人的一些内在素质,这些内在素质往往会弥补教育背景不同带来的差距。这些内在素质,是因人而异的,像淮北煤炭师范学院的张晓琳,她毕业后没有寻找安逸的工作,而是自己创业,她本身在商业实践上体现出来的天赋是和学校里的学习成绩不一样的,而芝加哥大学商学院也正是看中了她对商业机会的敏感,最终录取了她。
谢劲波告诉记者,实际上还有比张晓琳更传奇的成功申请案例,他曾经接触过河南安阳电力厂的一个技术工人,该工人因为不满现状,想改变自己的生活,于是每周末都坐火车上北京坚持培训学习,到自己的英语以及其他方面的能力得到提升以后,也去申请世界顶尖的商学院,而让很多人大跌眼镜的是,这个技术工人居然被录取了。
原来,这名工人在申请时,特地强调了自己每周坚持培训学习的个人历程。商学院认为学生的工作背景和学校背景虽然不好,但是从他的行为中,看出这个人花光所有积蓄,敢于冒险的勇气,也反映了他对商学院的执着,这就是很强的“水面下的能力”。
■对话
对话人:谢劲波
记者:你自己申请美国商学院都失败了,凭什么指导别人呢?
谢劲波:这恰恰是因为我知道很多MBA申请落败的原因,在美国多年的工作经历,让我明白了美国社会看重人的哪些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