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觉民站在窗前,看着窗外轻飘的雪花,慢慢地啜了一口咖啡。算一下,这已经是他在美国度过的第六个春节了。
每到这个时候,他都和许多在美的留学生一样,在思念国内亲人的同时,感慨时间的飞逝。
六年前,和所有的中国学生一样,张觉民带着对美国生活的憧憬,来到了这个既熟悉又陌生的国家。那种投入一个全新世界的兴奋感觉,至今仍然留在他的脑海中。六年后的今天,回想过去,许多早已沉淀的感触渐渐涌上了心头……
本报特约记者赵烨发自波士顿
就业的黯淡前景
每当提起在美国的经历,张觉民总是说,自己的情况比较特殊。1998年北京大学本科毕业后,张觉民直接来到密歇根科技大学计算机系攻读硕士学位。当时正是美国IT业最辉煌的时期。一个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可以在几家公司中任意挑选工作。2000年硕士毕业后,张觉民非常顺利地在波士顿一家软件公司找到了一个收入颇丰的职位。
如果IT业始终保持稳定发展、美国的经济没有出现后来的大幅滑坡的话,张觉民可能根本不会再回到学校继续博士学位。但世事难料,两年后,随着美国经济的冷冬席卷整个IT业,张觉民就职的整个部门全部被裁员了。
提起当时被裁掉的感受,张觉民的感觉是:不可想象。他当时的身份已经由学生签证转为工作签证,根据美国的移民政策,如果在移民规划局所给的31天内找不到工作,那么工作签证将不能维持。那就意味着他必须离开这个国家。
比较幸运的是,张觉民早在半年前就预感到IT业降温的趋势,于是一直打算回到学校继续读博士,作为后备。因此,在突然被裁员的情况下,他很快便回到了学校,同时身份也转回了学生签证。提起那段经历,张觉民觉得工作一段时间后,自己更清醒地认识到自己将来发展的方向。但是,美国经济始终处于低靡,确实使工作前景不很乐观。
美国经济衰退对中国留学生的影响非常大。像张觉民的情况,在留学生当中其实颇为普遍。就业市场的巨大竞争压力,还有高失业率,使学校成为中国学生的避风港,毕竟保持学生身份才是留在美国的关键。
在美国的中国学生多是来读博士的,何时可以拿到学位,一般由导师通过判断学生的研究能力来确定。在经济环境不好的阴影下,因为担心导师满意自己的研究而可能让自己在就业市场尚未恢复的时候毕业,大部分中国学生只好谨慎地向导师表现自己的研究进展,期待能够等经济好转后再毕业。那样可以比较顺利地拿到工作签证,走出留在美国的关键一步。
回国创业的“本钱”
在美就业前景黯淡,而中国国内的经济则快速发展。如此反差下,一些人确实想过回国创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