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的喧闹和快乐都在圣诞节假期挥霍完了,因此随后而来的新年就显得冷清得多。尽管有很多不甘寂寞的人在竭力营造又一个千年新纪元的气氛,可是这都是人家早在上一年(即2000年)就玩过的噱头,已经没有什么新意了。在我的记忆中,这个元旦如何过的都已经变得非常模糊。只记得我们在半喜悦半焦虑的心情之中等待着一个家庭新成员的降临。
渥太华所在的安大略省政府为其所有居民提供了免费的基本医疗保险,就是去看病(牙科除外)不用病人自己花钱,由政府向医生、医院支付,买药才需要自己掏腰包。药费也不便宜,所以人们还要另外购买商业的医疗保险,以降低牙科、买药的费用。我们新来的移民要来这里生活超过3个月以上,才能开始享受这种免费医疗福利。那这头3个月之内如果本人生病了就或者自己支付诊费,或者购买商业的医疗保险。但有意思的是,由于加国人口资源宝贵,婴儿都是社会的财富,所以凡是跟生孩子有关的检查服务都是免费的。因此,在开始我们还没有住满3个月的时候,妻子都是如常去到社区医疗中心进行常规检查,听取孕期知识讲座。第一次去见的是个越南裔的女家庭医生,我们担心可能会有很多医学名词听不懂,请求提供翻译,于是医疗中心找来一个可以说粤语的华人女士为我们翻译(那个女医生说粤语与越南语的“红血球”的发音竟然是一样的?!)。在熟悉了这些名词之后,我们在后来的检查中就再也没有要求翻译了。
孕期的后期,就从家庭医生转到专门的产科医生,那是个挺和蔼而且很豪爽的白人女士,嗓门挺大。B超也频繁起来了,一周一次。元旦节后的那次检查,离预产期还有2个星期,检查医生拿着B超结果,神色严肃地对我妻子说:“根据B超结果,你的孩子太小了,你必须立即联系你的产科医生,让她决定是否要做引产。”妻子一听,眼圈就红了,焦虑的看着我。我赶紧说别急,去产科医生那里看看再说。其实心里也在暗暗打鼓,我们带着肚子里的孩子万里迢迢地蹦达到这里,一路颠簸,到了这里又没有一个正尔八经的工作,前途还不知道会怎样,妻的心里肯定也是着急的很,不知道会不会对胎儿有什么坏的影响。哎,要是孩子有什么问题,那这一辈子都活得没有意思了。
这里的医生都比较依赖于检查仪器,所以产科医生看了B超结果,又对妻子作了一次检查,就对我们说:“没有什么大问题,只是孩子个子有些小,在肚子里面长的慢,不如让她先出来。你们回去等电话吧,我去通知医院。医院一有空床位,就会通知你们做引产。”既然她这么说,我们只好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回家去了。每天妻子在家里等电话,我呢,还得继续打那个数据录入的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