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留学生啥形象 五名老外说说看
“中国留学生可被分为三类”
卡罗琳·哈维来自津巴布韦首都哈拉雷,现就读于英国威尔士大学。她说自己和中国学生算是“同在一个屋檐下”——同住的学生公寓楼里有5个中国人,从本科生到博士生一应俱全。“他们大都很友善,和其他国家学生没什么不同。一样爱笑爱闹,喜欢朋友聚会,噢,惟一不同就是他们都特别热衷做菜!”她笑道,“他们真的特别厉害,每顿饭要做好几盘菜,不像我,用一个盘子就解决了。”
在卡罗琳眼中,中国留学生也要细分成至少3类:愿意接受并尝试融入西方社会的;有些抵触但仍努力改变的;彻底将自己隔绝在一个小团体里的。她说,同住的中国学生中有些非常西化,听英国乐队,开寝室派对和外国学生交朋友。但有些就很封闭,从来不参加集体活动,整天把自己关在房间里。卡罗琳认为这和他们出国前的经历有关:“比如那个很少和大家交流的男生,应该是第一次出国还不适应国外环境,加上语言障碍,就干脆把自己给封闭起来。”
说到适应新环境,她无奈地讲述了全楼最严重的“中印危机”:一个中国女生每次都会在冰箱和橱柜里囤积很多食物,导致其他楼友没地方存放食品。一个印度女生对此就特别有意见,经常抗议性地把中国女生的东西直接拿出来丢在外面。“这多幼稚啊,就像小孩子闹脾气。”卡罗琳叹了口气说道,“基本每次都是我去调停,感觉自己跟联合国中印关系大使似的。”
“我不敢邀请中国学生”
艾柯·范·格罗宁根来自荷兰第二大城市乌特勒支,现就读于英国威尔士大学。奔放热情的性格让他的朋友成群,其中也不乏中国学生。
在他看来,中国学生普遍家教严格。他对某次去一个中国朋友家做客的经历,印象特别深刻:“他家真是一尘不染,进门脱了鞋还要整整齐齐地摆放好,我坐在客厅就觉得浑身不自在,都不敢大声说话了。”
家庭管教严格的另一个表现就是课业勤奋。在艾柯看来,中国学生几乎就是“用功狂”的代名词。“我们班有两个中国女生,每次老师开出的长长一张书单,能认真看完的,大概全班也就只有她俩吧。”他感慨道,“不过,总分却还是我更高,因为她们从不参加课堂讨论,那也占分数的50%呢。”
爱热闹的艾柯经常在自己或朋友家开办各种派对,其中免不了喝酒和整人逗趣的小游戏。但他一般不敢邀请中国学生,尤其中国女生,“我担心他们会不习惯我们的玩法。毕竟,我交谈过的大多数中国学生思想还是非常保守。”艾柯曾尝试邀请一个在他看来言谈举止都相当西化的中国女孩,结果发现她整晚都很不自在:“或许传统观念已经深深植根在他们脑中了吧。这并不是一个好坏价值判断的问题,只是对于像我这样习惯了思想极端开放的人来说,他们让我觉得有些难以接近和不好相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