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外国的餐馆,或许有的人会立刻联想到常在电影上看到的富丽堂皇的大厅,明亮耀眼的灯光,以及上百人的大宴席等等。其实,象那样的高级餐馆,在日本星罗棋步的餐馆之中只不过占少数。而大多数,却如同日本狭小的国土一样,是窄小而又拥挤的。
日本最常见的一般饭馆或快餐馆根本没有“餐厅”与“厨房”之分,只是由一个高高的,又窄又长的,象柜台似的桌子(多数呈一字形,也有的呈V字形或W形)把整个房间一分为二。客人坐在桌子的外侧吃饭,喝酒;主人则在桌子的里侧边做饭,边照顾客人。
还有一些饭馆是所谓日本式(也叫“榻榻米”式)的。这里没有椅子,只是用一个个隔扇将一个个矮桌隔开,客人们吃饭时围着桌子席地而坐。稍微高级一些的还设有单间,那大概就相当于中国的“雅座”了吧。
味道园不是一家大餐馆,却也不是一个一般的小饭铺。它是一幢挤在林立的建筑物中的二层小楼(日本地盘小,所以在大城市,所有的建筑物几乎都得见缝插针地建立起来。那种拥挤不堪的程度,大概不是生活地域宽广的中国人所能想象的)。二层就是所谓的“榻榻米”式,其中还包括两间能容纳十来个人的雅座。一层共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吃正餐的,共设有六张带烤肉设备的桌子;被墙壁隔开的另
一部分则是个典型的日本式小酒馆。
日本民族是善于“拿来”的民族。先不说他们原封不动地搬走了中国的汉字;也不论日语词汇中占三分之一的外来语是生吞活剥的英语,就拿吃饭这一点来说,他们也是集世界之大成。在成千上万个饮食店铺中,世界各种风味的菜肴无所不有,以至于很难断定“日本料理”在日本人的生活中是否还占压倒优势。西洋的牛油面包,牛排,中国的面条,饺子,烧麦,炒饭,印度的咖喱饭,朝鲜的泡菜……这些食物出现于日本人餐桌上的次数,恐怕并不少于日本的生鱼片,醋饭团和黄酱汤。
味道园是一家经营朝鲜菜的餐馆。据说该餐馆老板的上代人中多少沾着一点朝鲜人的血统,而老板本人即未去过朝鲜,又不会说一句朝鲜文,与土生土长的日本人没有任何区别。这位老板四十岁刚出头,五短身材,肌肉发达,性格十分豁达开朗。他的太太--我们的老板娘,则是一位百分之百日本血统的,年近四十的,虔诚的基督教徒。在我们所有的人眼中,她是一位极为慈祥的“妈妈”。
味道园的经营者虽然是老板,但店里的日常工作却基本上由老板的代理人--店长,一个才满二三岁的小伙子全权管理。最近又给店长配备了两名副手,也都是才满十七岁的小伙子。
店里除了店长和两名副手三人算是“正式职工”外,其余的十几个人都跟我一样,做的是临时工,并且全是清一色的学生:初中生,高中生,专科生,大学生。最大的大学三年级,也不过才二十一二岁,最小的则刚刚十四五岁。每个人都是根据自己的情况,或一个星期来干六天,或一个星期来干两天;或一天干十个小时,或一天只干两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