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哥华刚刚蝉联了“世界最宜居城市”榜首五连霸。但是当老大是要有代价的,温哥华的房价之高,在全加拿大首屈一指,甚至在整个北美,也是数一数二的。
除了“高”以外,温哥华房市还有一个特点,那就是一年一度的周期性发烧。每年春天,大批来自中国的新移民开始登陆加拿大。为啥非得赶在春天来呢?道理很简单,加拿大和中国一样,中小学都是九月份开始新学年,而家长们的择校入学工作是从四五月份就开始了,要想在好学区占个好位置,必须赶早不赶晚。
新移民落地后的第一件事就是买房。所以每到四五月份,大温哥华地区房市会比较集中地放量,房市会骤然热起来。而入秋之后,新移民们都安顿好了,孩子也都入了学了,房市也就消停了。
图1:位于列治文市内西北方向的 J N Burnett 中学,是BC省内排名比较好的一所公立中学,那一带的房价在列市也是比较高的。
但是今年,温哥华房市“叫春”,却比任何一年叫得都早。从去年底到今年初,本来当属淡季的时段,房市却突然大热。短短两三个月,房价暴涨两三成!
打响房价大战第一枪的,是去年末发生在列治文的一桩House交易。一栋占地7000余尺(一平方英尺约等于0.093平方米)、面积约2400尺的旧house进入市场,要价是79万加元。按当时的行情来说,这个价格略显偏低,在那个区域同样的房子应该可以标到85至90万之间。或许正因为要价偏低,那栋House吸引了数以百计的看房者,两天之内就收获了超过40份Offer(买方出价),并且最终以超过110万加元的高价成交。这个价格超出了当时的市场价格水平足有百分之二十至三十!
图2:在安静的House区里见到路边大量停车,要么是有人家开Party,要么就是有Open House(指出售并向公众开放参观的房子),这里显然是后者,注意丰田车顶上的Open House标志。
一石激起千层浪。这桩轰动整个大温的地产交易带来的后果就是:列治文和温西这两个最受华人青睐的地区,房价一夜之间暴涨两成,而且很多房子都是刚刚在市场上一露面儿便被哄抢。
本地的地产经济人也跟着“乘火打劫”,据列治文的“市报”《The Richmond Review》报导,有华人地产经济人吸引中国内地热钱投资列治文房市,承诺10%的回报,具体操作手法就是在市场上大量收房,在交易进行当中、房子尚未交付之际就立即加价转手卖出。
在列治文这个只有不足二十万人口的小城市,几桩个案就可以引起市场内的价格恐慌,并由此迅速带高房价。刚一进入2011年,有统计机构宣称:列治文House中间价位已突破100万加元大关。
图3:列治文一栋Open House,这样一栋房子如今可以标到近90万加元。
在这个诡异的早春里,房市大热的绝不仅仅是列治文一地。前几天听两个地产经济聊天,说在温西(温哥华市的西区,大温地区第一豪宅区)300万加元以下已经买不到像样的House了;而有网的网友称,在西温(西温哥华市),一栋刚刚在上个月以180万成交的House,这个月再挂出来就变成250万了;前几天本地电视新闻中又报,Burnaby(本拿比市,大温地区与列治文同属二线房市的一座华人居民较多的城市)一栋2014年才能交房的公寓,竟然在开盘前四天就有愈百华人冒着大雨在售楼处门前彻夜排队,中国内地房市特有的抢购现象惊现加拿大!
有媒体分析,这种淡季房价突然暴涨、乃至出现抢购的现象,很难简单用“新移民住房的刚性需求所致”来解释。分析家联系到近期中国内地和香港纷纷出台房地产调控政策,指出不排除有陆港两地房地产炒家挥师杀向大温的可能。而时下大温房市上演的一幕幕活剧,也不禁令人联想起国内开发商和房地产经济人操控市场、哄抬价格的手段。
图4:列治文一栋Open House的后院。从图中可以看出,前来看房的多是华人面孔。
国内新一轮房市调控政策遍地开花,搞得风声鹤唳,虽然其长期效果如何尚有待时间检验,但是,制定政策的大员们或许已迫不及待地要宣布:“列宁同志已经不咳嗽了!”
但是,远在太平洋这边的温哥华已经发上高烧啦!
今晚的OMNI电视新闻中采访了几位温哥华白人市民,有人宣称按现在的房价,再努力工作也买不起温哥华的房子了,也有人庆幸自己早几年买下了房子。被采访者的这些话,听起来很耳熟啊,是不是加拿大也该搞个“国六条”或是“温十二条”了?
国内房市调控,大洋彼岸房价应声而涨,这恐怕是史上影响最远的房市新政了吧?
图5:温哥华同一社区内,房子新旧、大小可能会相差很多。在这里人人都可以做“开发商”:买一栋老房子,彻底推掉,重新设计建造新房子,再卖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