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正在大多区万锦市威尔利美术馆(Tahe Varley Art Gallery)举办的国际艺术展「打包」(Takeout),一座由数百个用丝线从屋顶上悬挂下来的瓷勺构成的「桥」,吸引了观众的目光,其作者是移民加拿大十多年的艺术家闫晓静。
闫晓静2000年从南京艺术学院装饰艺术系毕业後,进入一家外企从事图形设计,於2001年移民加拿大。她过了语言关之後进入乔治布朗学院学习首饰设计,并於2004年前往美国攻读雕塑研究生。
从美国毕业回到多伦多,闫晓静除了认识一些从事传统艺术的华人艺术家外,在现代艺术圈内没有任何关系。她从研究画廊开始,寻找与自己作品风格相近的艺术馆和画廊,将作品寄送过去。刚开始由於没有名气,一些大的画廊都不予理睬,於是她就自费参加有专家评审的联展,在艺术圈露面。
参展者全部都是老外,为数不多的华人面孔还不会讲中文,更没有移民,她感觉十分孤独。而且创作出的作品虽然很漂亮,但只适合展览,却卖不出去。为了有收入维持创作,她申请了在温哥华大学教书的工作。一个学期下来非常累,根本没有时间也没有灵感创作,只得放弃了。
正当犹豫著是否放弃艺术之路的时候,2009年闫晓静创作的「对话」(Dialogue)获得了安省艺术协会颁发的唯一一个「Best of the Show」大奖,赢得1000元奖金。该作品是将画在丝绸上的头像,分层装裱在九个树脂玻璃框中,第一层都是她自己,第二层是她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人,包括父母、导师教授等,透过晓静可以看到他们,体现自己在他们的影响下成长的过程,表现手法非常新颖。
这次成功之後,闫晓静开始尝试申请联邦和省府的艺术补助金,意外地获得批准,总共获得近4万元的奖金,她不敢相信获得了这样大一笔钱。其意义不仅是经济上的支持,更表明自己的努力获得认可,坚定了专心从事艺术创作的信心。
闫晓静现在不仅有作品出售,还获得很多参与公共艺术工程(public atrs)的机会,例如设计街道座椅的椅背、设计用激光刻在钢制的自行车存放架上的图案、橱窗设计。去年还获经纪人邀请,为一间服装公司在爱民顿的新店设计大堂的当代艺术装饰。当时全国有40位艺术家获邀竞标,闫晓静看到名单十分吃惊,当中有多位加拿大知名的艺术家。而且她还跻身最终三名候选人,由该公司付费创作,虽然还是功亏一篑,作品没有最终获选,但仍然表现了她的竞争实力。
闫晓静表示,在多伦多搞艺术,刚起步时肯定很艰难,不被人认识,要自己付费参展、付钱设计、自己运送作品。但若想专心做艺术,就要放下对物质的追求心。现在她的名气打响了,一些当时不接受的画廊开始主动找上门。令她遗憾的是,由於展览、讲座、出版的邀请太多,反而创作的时间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