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大学商科或成教育的死胡同。那些抱有到美国读商科、毕业好找工作的家长和学生,最大的一个误区,大概是误解了大学的功能。过去大学属于名副其实的“高等”教育。在中国,大学一毕业,就成了“知识分子”。在西方国家,过去也经常把大学毕业生当作专业人士。如今大学普及。中国的大学生可以竞争清洁工的职位。美国的大学生更是无所不干,完全是个“普通劳动者”,绝对不要指望别人把自己当专业人士看待。
如果你想成为学有专长的人士,一般要完成研究院的教育,不管是法学院、商学院、医学院、工学院、林学院、建筑学院、教育学院、政府学院、公共卫生学院、还是一般文理科的研究院。即使到小学当老师,本科毕业也往往要再学个有关课程,拿到教师资格证书。如果以成为专业人士为目标,大学教育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为上研究生院锁定有利的位置。
中国的许多家长和学生,对美国的教育体制不理解,想当然地认为,要读有关的研究院,本科就要为全力为那个专业进行准备。本科专业选择不慎,到时候临时改行,等于白白浪费时间和精力。更糟的是,那样会让人觉得自己没有专业准备,在申请中处于劣势。
记得当然在耶鲁时碰到一位历史系的大二本科生。我问他将来想干什么。他说当医生,毕业后先读医学院。我大惑不解:“那你还读历史干什么?还不赶紧转专业?”他则不以为然地说:“以后一辈子都搞医,现在读历史才是最宝贵的人生经历。”“那你申请医学院时难道不吃亏吗?”“不会,医学院确实要求你本科修完若干课。我很容易就修好,不影响我学历史。”这位学生后来还到日本学了一年日文,最好如愿以偿地进了医学院。
我在《北大批判》中也讲过类似的事情。比如,很多人为了进哈佛医学院,就在本科选生物专业,以求离目标专业近一些。因为大多数大学本科没有医学专业。但有研究调查了哈佛英文专业和生物专业学生在申请哈佛医学院时被录取的比例,结果发现两者没有本质区别。美国也有不少家长和学生,大多也属于对高等教育一知半解之列,希望早早进入专业轨道。
比如那些想进法学院当律师的,发现本科没有法学专业,就设法选修犯罪学、司法助理等专业。甚至有些大学为迎合这种需求还开设了法学预科的专业。商科也是如此。想读MBA的,本科就先选个金融、会计、管理等专业,以求读商学硕士时能够先声夺人。可惜,这些最终都是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自己的前程。
中国留学生一窝蜂的到商科类扎堆,殊不知,本科的商学,在教育上是一个死胡同。前面已经谈了,大学商科类毕业申请MBA,在靠GMAT时的平均成绩在大学各专业中垫底。在申请法学院的考试LSAT中,平均分数依然在各科中垫底。申请一般的研究院所需的GRE,目前我找不到大学本科专业学生的平均成绩排名,但有应考者所申请的研究院的专业。根据他们志向中的专业排名,那些申请商学院的学生成绩还是垫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