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席间,Carewell略有遗憾的向我表示,每年他对于部分专业的学生不但在牛津, 还在世界各地面试, 特别是亚洲国家, 比如新加坡,马来西亚的学生申请到英国剑桥大学,那么这类学生是可以拿到当地政府,社区,企业或院校的绝大部分甚至全额财政资助的,也就是说,绝大部分学生是拿着奖学金来到英国读书的;而相比之下,许多的中国学生即使拿到了剑桥的录取通知书,但是苦于没有充裕的奖学金,而不得不放弃留学之路或转而选择其他综合条件可能稍逊于剑桥的其他大学。
尽管中国政府和大学也提供一定数额的奖学金,同时剑桥大学方面也提供某些奖学金补助供学生申请,但是相比较庞大的渴望接受英国高等教育的中国优秀学生的数量,现有奖学金和助学金的总额仍旧显得不是那么的充裕。他表示希望有机会能结合中国政府,中英高校和民间组织几方面的力量,做点实际的事情,以使更多的中国学子不要因为“缺钱”而与剑桥失之交臂。
这里说个插曲,初入Cardwell的办公室就让我明显感受到一股强烈的中国风,墙上悬挂的中国结,中国红灯笼,中国无锡山水画;还有办公桌上摆放的中国徽砚和中国京剧脸谱装饰。后来得知,他之所以如此关心中国青年学生的成长与他本人多年剪不断的中国情节有着非常重要的关系。他曾多次到过中国,办公室内的中国物件都是中国学生们赠与他的纪念品,他非常珍爱这些,“一直挂在自己的办公室里,时时记起最令他感动的中国学生们。”他如是说。
此外我惊喜的发现,他和剑桥大学校长LESLI都有着一个同样的令人可赞可敬的“良好习惯”——坚持亲自给中国学生回信。Cardwell对我说,“Ken,告诉你的中国学生们,给我写信。有什么问题直接问我。曾经有一位中国学生给我写信,我指导他申请,并且帮他申请到了奖学金。我自己也很自豪这件事情。把这事告诉中国学生们。为什么不给我写信呢?我很愿意帮助他们。”他最后幽默的向我表示,“找我最为直接。”(我开玩笑说,“那如果很多中国学生都得知此事,纷纷给你写信,你怎么应付得过来?到时候你可不要埋怨我。”他迟疑了一会儿,表情极认真的补充道,“我还有个秘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