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涛今年参加高考,这两天妈妈正和他商量是否要报个外地的大学。海涛当然愿意暂时离开这个温暖得发腻的家,过几天自由自在的生活。妈妈的想法则比海涛“深远”得多。
海涛两三岁的时候爸爸就离开了他和妈妈。在一个单亲家庭长大的海涛虽然缺少了父爱,但是却得到了妈妈、外公外婆数倍于父爱的溺爱。海涛的妈妈很早就意识到过多的爱护对海涛的成长没有好处,但是一直都没能狠下心。海涛要上大学了,妈妈认为让海涛锻炼的机会终于来了。
有海涛妈妈这样想法的家长不算太少,尤其是一些独生子女家长,平时对孩子百般溺爱,眼见着孩子就要走上社会了,才想起来温室的花朵是很难经历风雨的,于是纷纷把孩子送到外地、送到军校、送到香港,甚至送到国外,他们坚定地认为环境一定能打造人。可是,现实却在无情地告诉这些家长:不顾情况地放鸽子更像一场赌博。
大学纷纷成立“大一工作委员会”
“锻炼”一厢情愿孩子无法适应
方煜大学毕业后就留校做了学生工作,“现在新生的工作越来越不好做了”,方煜说,不少新生到校后首先表现出生活自理能力差,刚开学就把从家里带来的一个学期的钱全部花光,有的学生旷课出去玩儿、泡网吧,“我们称这种现象为大一新生现象”。
方煜介绍,他曾经接触过一个大一新生,家里对他管得很严,高中3年很少出门游玩,除了学习以外家里人也从不让他做任何家务。到了大学,这个孩子像脱缰的野马,不学习也不愿意上课,结果一个学期下来4门课不及格,花光了家里带来的钱。因为不敢告诉家里人,向同学借的钱也还不上,所以心理压力极大,最后导致无法正常学习生活,只好休学。
曾经在一所高校负责学生工作的管理学博士狄涛介绍,“大一新生现象”在不少高校都有不同程度的体现。
“这与家长的教育不当是分不开的”,狄涛说,人的成长是个连续的过程,自理和自立能力是需要一个漫长的养成过程的,家长没对孩子进行相应的教育,幻想他们进入大学后就能在一夜之间成熟,“家长的这种做法是不负责任的,是一种赌博”。
孩子对家长的这种做法也很难适应。
小汪毕业于北京市的一所著名中学,考上了炙手可热的香港理工大学。仅仅3个月过后,他就拎着行李回家了。
到香港之前,小汪的爸爸妈妈把准备的重点都放在了带什么衣服、选什么零食上了,根本没帮小汪做什么心理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