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家长都说,就是想让孩子受点好的教育,以后有好点的出路,反正家里多少有些积蓄也能供得起,再不行就借点儿贷点儿,凑凑也够了。家长的心意很明确,孩子就是上别的国家受教育去了。父母有钱好靠点儿的,过去不用打工什么的就好好学习,父母没几个钱的,只好过去打点小工,节俭生活,更要刻苦学习。可是孩子到了国外所受的教育远比父母理解的更加深刻和鲜明。
我有一个同事大学时期是在英国度过的,去年10月才从华威(Warwick)毕业,学的是Supply Engineering and Logistics(供应工程与物流)。华威,综合实力全英排名第6,Business School(商学院)全英第2,她所在的School of Engineering (工程学院)的硕士课程research 水平是五颗星。呆在牛校的牛专业按照中国人的话来说就应当别无他求了,但我却从和她的谈话中体会到中国留学生的国外学习与生活究竟带给了他们什么样的体验。
(一) 英语水平
家长们都认为,孩子留学回来英文水平肯定是不在话下。但是恐怕只有学生本人清楚自己的英语水平在留学几年之后处于什么状态。因为,大家都知道,雅思成绩是可以突击出来的。另一方面,即便学生在出国门之前英语很好,但是由于在留学那几年基本都处于浓厚的中文氛围,所以水平下降很快也是必然的。就像我的同事,走前IELTS 6.5 ,但回来工作实际运用语言的时候也明显的发现自己的水平也大不如前。她认为,事实上IELTS分数的高低和真正的生活中的语言操作能力是没有因果关系的,高一点的IELTS成绩,说白了也只是读书的基本要求,当你踏上异国的国土,会发现IELTS高分并不能真正帮得了自己什么。也有很多学生听老师上课仍听不大懂。
英语水平的上升与下降的波动,在住宿方面也许会有更深的体现:比如出国读中学的小留学生住宿一般会选择homestay (寄宿家庭),语言就会突飞猛进。在如有的留学生,读Foundation(预科)时选择了Homestay,英文提高的很快,但后来搬出去和中国人合租,除了课堂发言外几乎很少用到英语,后来英文反倒退步了很多。
(二)文化差异
在国外念书,和同胞在一起是非常寻常的事情。说中国学生念了几年书回来语言能力反倒变差了是因为老和中国人在一起的缘故,这也未免有些武断,离熟悉的家那么遥远,只好在同胞身上寻找一些慰藉,或者说生活上有个照应,这也是人之常情,大家一起吃饭,学习,逛街购物,排解了身在异国的不适应和无助感。但话又说回来,语言是因为老接触老用才会学的好的,成天和来自中国各地的同胞们在一起的,方言普通话混在一起说的挺爽,外语能力却在悄悄下降。我同事就说,她就因为和中国人老在一块儿,把上海话学会了。她又说,语言的问题归根结底还是文化差异。也许有的家长和学生认为,过去可以多和当地人打交道,融入他们的生活。但实际上,那并不容易,就因为文化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