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陷阱 五项注意
本报讯(记者王琦实习记者吴燕)9月初,新西兰最大的语言学校Modern Age Instituteof Learning倒闭,造成中国留学生被迫离校。此事引起各方重视,中国教育部发出了2003年第五号“留学预警”。记者昨日专门就如何识别“留学陷阱”采访了相关权威人士。
权威人士细释留学三大陷阱
据不完全统计,仅去年教育部门注册在案的江苏省在校大学生出国留学人数就达1000多人,而自己联系自费留学的人数至少是这一数字的好几倍,每年在5000人以上。有关人士估计,按照每名学生30万元的最低留学费用来算,每年江苏学生的留学总费用即达20亿元人民币。面对如此大的市场诱惑,社会各种机构纷纷染指留学市场,一时间鱼龙混杂,留学上当事件频频发生。据江苏省教育厅有关人士介绍,目前某些留学中介服务机构片面追求经济利益,采取提供虚假或不完全信息、发布虚假广告、诱导订立不利于留学当事人的中介合同等方式,侵害留学人员合法权益。目前中介机构设置的种种陷阱大致如下:
一、模糊国外学校性质和资质。在西方教育比较发达的国家,资质较好的学校包括私立学校都很看重声誉和质量,学生入学要求相当严格,往往需要参加多种科目的入学考试,录取难度很大,绝不是有钱就可以上的。但某些中介却虚假介绍学校情况,有的甚至还误导称,只要上了所谓的“预科班”,不再需要考试就可以轻松进大学。有的中介采取偷梁换柱的方法,把国外语言培训学校说成是进入大学的必经之路和捷径,把几人合办的随时会因生源不足而关门倒闭的“野鸡学校”也吹嘘成是跨入大学门槛的必经之路。有的中介故意混淆学校的性质,回避关键性问题,将与世界名牌大学没有任何关系的语言学校说成是正规学校或正规预科学校;有的机构明明没有学历学位的授予权,却以“分校”、“分部”自居,打出“名师教授、授予MBA学位”等幌子,误导和欺骗消费者。有的中介还在中文翻译上做文章,将一些专科学校“College”翻译成为综合性大学“University”,或者翻译成大学的下属学院“School”;将“Diploma”证书翻译成为学位证书“Degree”等。因此,留学人员应该通过多种渠道,搞清楚学校的性质和资质,安全迈出留学第一步。
二、巧取多收中介费用。通过留学中介办理出国留学的,出国前一般需交两笔费用:中介服务费和境外服务费。前者一般在1万元左右,这是明码标价的,但后者“学问”就大了,有事前不透明、事后说不清之嫌。关键有两点:一是在办理过程中,中介事先故意不说明这些费用的真实用处。当留学当事人感到有问题并想要讨个说法时,这时中介则会递上一份少则十几项、多则几十项的境外服务收费项目的清单,清单上除学费外还会罗列出事先未知、且名目繁多的服务费,这些费用是很难深究和追要的。二是中介代向外方学校交纳的费用中,是否全部交与对方,其中用在留学人员身上的又有多少,这些是否都合乎有关法律程序或者说合乎国际惯例,交钱后又能否及时拿到正式有效的收据等,这些重要问题一般事前很难考虑到,事后也很难核实。有的留学人员到国外才发现学费并没有那么多,白交了不少冤枉钱,但这时想要追回已经晚了。所以,留学人员交纳每一笔费用时,一定要搞清楚用途,是否需要这么多,千万不要忘记索要正式收据、发票,因为一旦出现问题打起官司,这些收据和发票都是重要的凭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