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初我只是一个慌乱而缺乏自信的女孩(Yes),但美国的遭遇告诉我:无论发生什么,都要勇敢去“踹”(Try),独自在异乡打拼除了“一往无前”(Go ahead)我别无选择;面对生活中的磨砺和苦恼,我要尽量做到“不露声色”(Poker face)。仰望苍穹,我要大喝一声:别人能做到的事情,我也能行(Me too)!
Yes
刚来美国时,我只在国内上过三年初中英语,我的心理素质比英语水平还差,每次和美国人说话,就紧张得什么词都忘记了,只会一次次地说:“Yes,Yes。”
大多数美国人其实都知道这种情况,他们一般只是对我善意地笑笑,并不想拆穿我的尴尬。
但格林老师是个例外,他在第一堂课上就让我下不来台。
当格林先生问我叫什么名字,而我由于紧张又惯性地回答“Yes”时,格林先生的蓝眼睛不知是惊讶还是愤怒,差点都变成绿色了:“什么,你说你的名字叫Yes?”
随后他诚恳又毫不留情地对我说:“你刚来美国不久,没有人因为你英语不好就看不起你,但如果你不管什么情况都一味回答‘Yes’,总有一天别人会误解你而不愿意与你交朋友。请记住:如果没听懂,一定要问个清楚,而不能用‘Yes’作为自己的心理防线。情绪慌乱时,深吸口气,困难便过去了。”
格林先生的批评渗进了我的潜意识里。此后,我不知不觉地改变了这种老爱说“Yes”的习惯。每当没有听懂而慌乱地想说“Yes”时,我的脑海中就不禁浮现出格林先生的那双蓝眼睛,这时我总会深吸口气,诚恳地请对方重复一遍。感谢格林先生的及时提醒,4个月后,我的英语口语就足以应付学业和日常生活了。
Try
我到美国留学感受到的第一个文化震撼,来自一个处处可见的英文单词:Try。
刚开学时我就傻了眼:从小学到初中,我所上的课都是学校安排好的,该上什么课,你可以偷懒甚至逃课,却从来不需要动脑筋去“选”。看着那厚厚一摞选修课介绍,顿时感觉自己像陷进了汪洋大海。硬着头皮去问辅导秘书,笑颜后面递过来这样一句话:“Just try it!(只管去试)”厚着脸皮再去问各科老师,仍旧是“Just try it”!问身边的同学,回答的仍旧是那句:“你自己去try吧!”
没办法,只好去try。开学头一周,我大着胆子乱try一气,我把自己稍有兴趣的课程都试听了一节,这样大浪淘沙后,还真选出了自己感兴趣的课程。
等到课程真正展开,我才发现那些试听时很诱人的课程其实很难对付。每学完一个章节,指导教师就要你“提出自己的见解”。几次照本宣科或东拼西凑都被中途打断,“用你自己的思想说话!”有时甚至要求:“拿出你自己的体系!”——天!“思想”、“体系”此等“伟岸”的字眼,岂是我辈之流可以“僭越”的?语无伦次之间,听到的还是这句话:“Just try it!”我忽然发觉,自己从来就没有养成过真正意义上的“思考”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