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久以前就听说留美的人回国有三气:花钱小气、说话洋气、穿着土气,一直认为形容得虽然很恰当,但只适用于九十年代初及之前出国的人士。
花钱小气,这一点最不能认同。我所认识的中国人,因为汇率的缘故,回了国后大多是狂买一气,尤其在吃上是毫不吝惜。可能在某些消费上是考虑得多了些,但也反映了消费的成熟,与小气不同。反而是在国内做得很成功,在北京已经购买了好几套商品房(现在都涨到1.2 – 2.2万人民币一平米了)的朋友们,来美国旅游连一顿好饭菜都不舍得在餐馆吃,理由是不划算。
说话洋气,原话里本来不带褒贬,所以认为很客观。大概洋气一说来自口语里夹杂的英文单词,令多数国内人士反感。没办法,皆因很多生活用词实际上是在美国学来,说话时一时找不到恰如其分的中文替代,总不能说到一半停下来想词吧。大多数人在回国一两个星期后会自觉或不自觉地把中国话越说越顺。这和香港某些中下层市民英文不灵,还偏要在交流间夹杂些极简单的英文单词以彰显其曾经的殖民地荣耀有着本质的区别。
三气中只有穿着土气贬到了点子上。尤其明显的是回美国前在机场,看上去比较光鲜时髦的大多是飞港台、新马泰、甚至加拿大,飞美国的最不起眼。其中一个原因是很多来美国的是留学生,或经济不允许,或DNA里没有时尚的基因。另一个原因是美国的人文环境是发达国家中老土和不修边幅的典范。
美国人用“British or Gay?” 来形容英国人的口音。几年前看到美国某杂志上有一篇介绍服装的短文以“Asian or Gay?” 来命名,还引起了些土气又恐同的亚裔男士们对号入座地攻击,甚至上升到种族歧视的新高度。而我是把其当作了对亚洲人对时尚敏感的赞美。往年回国,我总是讨好自己地过一把与美国环境格格不入的时尚瘾。这一次由于时间短暂以陪伴父母为主,回到了穷学生的身份,又没有寻欢作乐的夜生活打算,所以放松了警惕,天天听从老妈的指示以保暖为先的羽绒服示人。某日去剪发,美发师端详着我的头发问上一次理发是什么时候,我说都一个月了,他才很疑惑地不情愿地动起了手。过后在网上和一个从纽约回京探亲的男士聊起来,才意识到因为我的头发太短,做不了亚洲男人已风行了数年的火鸡头。幸好做不了,用他的原话,顶着火鸡头的Bois are ugly。
很快发现,土气不只是体现在穿着上,行为上的格格不入也造成了些小笑话。某天约上Vicky去逛王府井,我们推开东方广场的大门,然后顶着门为后面的人提供方便,人家是理都不理,自己推开旁边的门而入。到广场内的“大食代”解馋,看到摊饼的摊前有一盘切好的饼块,以为是试吃,Vicky伸手就要拿,摊主大喝:“别动!都放了好几天了!” 搞得Vicky差一点没乐背过气去。到了百货大楼,Vicky看上了散装的果脯,尤其一款桃脯诱人,想都没想就向售货员要一块试吃,那售货员看我们的眼神像看到了白痴。从东方广场上了地铁,明明看地图上从王府井到环线有两站,结果刚过了一站就蜂拥上来无数的人。估计上车时已是东单,两站就错过了建国门。过站后下车,两人先笑个够再往回赶。Vicky连呼两个大土老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