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同许多儿童或少年,就其父母长期争执冲突交换过意见。虽说有少数青少年不堪家里的长期吵闹,建议过父母离婚。但是大部分青少年和几乎所有的儿童,都是希望自己的父母能呆在一起,有一个“家”。
读到有些西方的专家学者,撰文论证父母离异分居对孩子没多大负面影响,我就想起中国在大跃进、大锅饭以后,人们普遍由于缺少食物和营养,面目浮肿,饿死几千万人。而有的专家教授(我可以说得出名字的医学专家一级教授)专门撰文论文浮肿与饥饿没有关系。这种人为了保住教授头衔和院长位置,睁着眼说瞎话,昧着良心做人。
西方也有一些与时俱进的学者,对如同性恋,流产,离婚等问题,更多的是出于政治的考虑而不是以科学研究为基础,来发表影响他人大众的文章。
我们不能说, 因为美国约有一半的离婚率,加拿大等发达国家有百分之三四十左右的离婚率,那么离婚就对孩子们没多大影响。
一件事的正负,不是由此类事的百分比多少而决定的。我听过不少儿童对我讲过,让他最难过的是开家长会时,别的孩子都是父母一块儿去,而自己的父亲从来不来开家长会,或是下午放学时,父亲(母亲)从来不能来接他。
在西方,一般在分居离婚后,要办理儿童监护协议。如果是Shared Custody(共有监护权),父母双方具有对等的对孩子的管理以及分割与孩子在一起的时间。Sole Custody & Visit Right (单独监护权和探访权)。 一般是给母亲单独监护权给父亲探访权。 搬出去不住一起的一方,还要支付一定比例的儿童生活费用。
洋人文化,有爱有情感就在一起住,无爱无情感,就“拜拜”分手。华人文化,由于婚姻家庭的基础是建立在道德义务责任等之上,所以华人的家庭,即使许多婚姻中没了感情,这个家还得维持拖下去。
我的亲友中就不止一次有人说过,“因为孩子不愿父母离婚,所以我就只能这样拖下去,等孩子大了以后再说。”我认识的中年华人中,这种情况不在少数。
下面进行几点心理分析。
心理学上有些专家专著,专门对此问题进行研究。“分裂的忠诚”,“强迫的遵守”“父母化”“传送信息者”等,就是研究父母分居离婚以后,对儿童心态上造成的负面影响。
“分裂的忠诚”,是指当父母进行剧烈争吵分居、离异以后,孩子不知道对父母的敬意,爱以及忠诚等问题,应该怎样去处理,孩子会感受到一种内心情感上的被撕裂。儿童会因此迷茫,焦虑,忧郁,惊吓,觉得生活不安全,随之而来的,可能是行为,情结,心理,学习等方面的问题。
“强迫的遵守”一是指儿童在父母决定是否分居,离婚过程中,没有说话的权利,也没有做决定的权利,一切都是给安排了,强行塞给他的。二是指在父母分手以后,父母一方或双方,说对方的不好,并安排孩子说、做一些事,也不管孩子愿不愿意,其目的是用来伤害对方。这一过程中,真正受伤害最大的,还是孩子。
“父母化”,是指那些本来是成人的东西,讲给儿童听,即在心理心态上,强迫儿童去接受经历成人世界的那些(肮脏)的东西。这样做的结果,一般是一个儿童的心理世界很快被抽空,精神被扭曲,各种行为心理精神毛病会很快出现。
“传送信息者”,离异双方,余恨未消,总想再找机会刺伤对方。于是最方便的方法,就是利用孩子在之间传递信息。这样做的后果,经常会造就一个十分忿怒或十分忧郁的孩子。孩子今后出现行为问题,几乎是跑不了的。
说了这么多,那么在孩子眼中,父母到底该不该离婚?从我的直接工作经验,绝大部分儿童是不愿意自己的父母离异的。
“再怎么不好,都是我的家,都是我的父母。”这是我听到过的最多的孩子们的评论。
至于成人父母怎么运作,这完全是当事人的权利和决定。至于在心理工作中,除了家庭暴力,一般建议要分开至少一段时间外(出于安全考虑),还是建议成人在考虑自己个人的情感,幸福,意愿时,多考虑一点孩子们的感受,来做出尽可能减少对各方负面影响的决定。
以上纯属个人意见,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