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本城里人
我本来是个城里人,在中国由于城乡差别大,也曾很感激过父母把我生在城市里。读过《陈奂生进城》,笑过之后为他们辛酸。
从沈阳到纽约,本以为会和陈奂生一样,面对陌生的人群,面对陌生的事物,一定会遭遇些尴尬。纽约有近两千万人口,但说出来你不会相信,除了曼哈顿的中城商业区和下城旅游区比较吵杂外,居民住宅区是很安静的,如果离开曼哈顿,居住于纽约其他各区,蓝天白云,古树绿草,花园洋房,哪里能想象到这会是世界最繁华的城市之一?
现居万锦镇
比起纽约,多伦多就太安静了。我们呢,居住在近邻多伦多北的一个小城——Markham,面积211.53平方公里,人口约28.5万,华裔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高达36% ,虽说习惯上的大多伦多地区包括此市,我们也经常往来于多伦多,但事实上,无论从地域划分,还是行政管辖,这个城市都是独立于多伦多外的小城,乘公交车,在两市的交界站,还要按各市的票价重新交一份车票钱。其实称之为小城,纯粹是为了安慰我们习惯于地域歧视的城里人,城市的英文名叫TOWN OF MARKHAM,中文应该译为“万锦镇”,既然称为镇,我们就应该属农村户口,进城工作,应算民工。
不知不觉,在这个安静的社区(万锦镇)已经住了七个年头了。春天,当和煦的阳光透过百叶窗照进房间时,我知道我的邻居们又开始忙碌起来。我常常会站在窗前,望着井然有序的街道,门前茵茵绿草,邻居们忙碌的身影,或剪草,或浇水,或洗车,我深深地满足于此时此刻宁静的生活。
进城记
一住七年,渐渐忘记了城市的混乱和繁华。周日送女儿到多伦多(Youge & eglinton ) 的一个高中,参加大多伦多地区中华艺术比赛,由于女儿要参加两项比赛,所以我们就在多伦多呆了一整天。
清晨,当车子开入两侧店铺林立的街道时,我们就知道这是进城了,因为城外只有集市(MALL),没有商业街,从商业街中穿行应该算进城的标志之一吧。城里人很多,虽然刚从拥挤混乱的中国回来,一下子在街上看到这么多走路的人还是很让我兴奋。城里的楼也很高很密集,无敌街景,无敌海景,是我们这些乡下人很难看到的,要不怎么说人家城里人目光远大呢。
我对老公说,我本是城里人,为追求更大的城市,背井离乡,一番奋斗后,怎么就变成栽花养草的农民了呢?回头对坐在车子后座的女儿们说:“仔细看看,这就是城里,你们喜欢吗?”大女儿望向车外,叹道:“路这么窄,人这么多,房子这么旧。。。我不喜欢。”(真是只井底之蛙);小女儿也往外望望,车子正好走出商业街,转进豪宅区,便说:“住这里也行嘛。”
傍晚,没有走来时的高速公路,沿着市区街道往回返,车子越接近家,孩子们越兴奋,再问“孩子们,城里好还是乡下好?”齐答“家最好”;“下回还要不要进城? ”大女儿抢答:“要,能不能换个别的城?”换个别的城,仔细数数,全加拿大又有多少个城?
又是一年春种忙
又到了“农忙”时节。多伦多往年总是要到五月才会热起来,我记得郁金香开过之后才是种草种花的好时节,但今年似乎春来早,雨水又比往年少,郁金香才刚刚吐露芬芳,草就该播种培土了。去年“春种”季节回了中国,省了劳累,荒了土地,今年不得不大干一场。
出国前,我生活在钢筋水泥的大城市,远离泥土,很向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田园生活;出国后,才发现这田园生活真的是很辛苦。首先,春种是要付出体力的,从商店买了20 袋土,每袋20磅,共计400 磅,在商店有工作人员帮我装上车, 到家之后就只有自力更生了。先要把草籽均匀的洒到草地上,再把这400 磅土均匀地铺到草籽上,因为平日里缺乏锻炼,再加上20 多度的高温,很快就“汗滴禾下土”了。
出国前,从没想过原来草坪如此难养。 小时学过一篇课文《种子的力量》,提到过草的种子即使在贫瘠的土地上也能生根,也能发芽。现在领教了, 那是野草的种子,它不仅会在我家砖地的地缝里生根发芽,更会在草地里肆虐生长,真真地“野火烧不尽, 春风吹又生”呀。可草坪的草怎样? 少浇点儿水,它就枯了; 少施些肥, 它就黄了;晚剪草两天,它就结籽老去;晚拔几次野草,它就失去生存阵地。看来, 草坪的生命力远不如野草的旺盛。
出国前,也很希望感受丰收的喜悦,“你担水来我浇田”后享受一下自给自足的乐趣。但养草尚且如此之难,五谷不分的我,虽有立体栽培,高产高收的宏愿,实在心有余而力不足,只好把秋收美景化作希望存在心间。
总自称为“北美农民”,面对土地才发现自己距离农民还有很长的路。为彰显农民本色,在撒种,铺土时,特意没戴手套, 想直接与泥土接触,感受一下土地的气息。没想到一直晴朗的天空此时竟堆起了云,一阵及时的太阳雨洒落在新土上,我简直不敢相信,天公会如此作美,这雨水不仅滋润了土地, 也滋润了我的心田。
雨,也浇散了街对过社区公园的孩子们,看到孩子们手中的垃圾袋,和垃圾袋中的公共垃圾,才惊觉这是地球日,孩子们正在为保护环境,保护地球尽绵薄之力。是的,每个人在尽享地球的哺育之后,不都应该尽力为他做点回报吗? 而我在有了与土地的近距离接触后, 才真正感受到土地赋予人类的恩赐。感谢它,才更要爱护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