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国冷漠老板两副脸孔:想拚经济,恐怕不易
除了自己老板的脸色有时不会很好看外,我那天发现,有一种脸色最难看。
那天经过我家(SFU本那比校区)附近的bagel店,看到店面玻璃贴着「Hiring」的大字,我心想进去问些详情,想给住附近正找工作的朋友,告诉她有商店在征人。
我不是这家店的常客,但总是来买过几次,每次韩裔老板娘总是很热情招唿。这次,我不是买bagel,而是直接问她征人的事,她没听我说完,就冷冷地伸出双手问我,you got resume?
我说不是我要应征,是帮朋友要张表格,好告诉她地址云云。
她再说了,工作地点在列治文。然后就去忙别的事了。这时还不到上午八点,店刚开不久,里面除了我之外,还有另一名客人。
我一听,真是刁苦人呀,明明是在北本那比商场bagel店贴的应征启事,还要人开车到25公里外的列治文去打这种只有基本时薪、且是兼职的工作。
最让我受够的是老板娘的脸色了,对来买bagel的客人,她总是笑容灿烂,来问应征的事,她却是面无表情、语气冷淡。
我不禁在想,不是说景气恢復,创造许多工作职位吗?但我周遭想找工作的、想换工作的朋友,几个月过去,仍是无着落,凭着这些冷漠的老板,想拚经济,恐怕不容易
Cold Call也有温暖
Cold call的意思是,需要打电话给素昧平生的人,多数为了公事,就如电话行销,做记者也需要经常用到cold call,否则光是靠身边认识的专家朋友,不是朋友到用时方恨少,就是经常关机开会、在外地,或是根本回流了,必须借助cold call才能解决燃眉之急。
Cold call被拒的情况自然不少,但有时也会有话愈说愈投机、认识新朋友的时候。那天翻开地产金页的广告,找了一名做按揭的年轻女生Claire,打去以后说明来意,她很耐心地答覆我的疑难,说明按揭规定改变后对客户影响,我很庆幸运气好,也同时给她发了电邮,留下自己的电邮及电话,表示诚意。Claire回了电邮,她说,她知道记者採访时的辛苦,因为她的父亲也曾当记者很多年,而她父亲工作的报社,与我从前是同一家,所以跟我说话有亲切感。
一通冷冰冰的电话,塬来也可以有如此温暖的结局,其实世界说大也大,说小也小,再细谈下去,塬来Claire在台湾念的高中还与我是同一家,是低很多届的学妹,她还说得出我以前常去牛肉麵店及泡沫红茶店的名字,说她就住在那间台湾知名泡沫红茶店发源地春水堂的楼上,好有趣呀。
虽然不是每通冰冷的电话,都能带来如此意外的温馨,但这通电话,已让我一整天心情大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