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雅思网_雅思预测_雅思机经_雅思考试_雅思资料下载_雅思名师_2018年雅思考试时间

扯淡贴:对比加拿大寻找北京爆堵根源 6大盘点

我们的各级官府很热衷在自己的地盘儿上搞“世界之最”。很荣幸,北京在去年成功地为自己戴上了一顶“世界之最”的帽子——北京和墨西哥城并列成为全世界交通最拥堵的城市。

关于北京爆堵的原因,有人说是车量增长太快,有人说是道路建设太慢,有人说是公交不够发达,有人说是管控措施出台太晚了,等等。其实要我说那都是“标”,不是“本”。“本”是什么?对比我客居的加拿大,说说我的看法。 本文 来 自

一、混乱的城市定位

交通是城市建设问题,而城市建设的出发点则是城市定位。如果出发点就错了,城市只能是越建越不靠谱儿。

加拿大的城市定位很清楚,其中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政治中心与经济中心分离:全国的政治中心是渥太华,经济中心是多伦多;BC省的政治中心是维多利亚,经济中心是温哥华;亚省的政治中心是埃德蒙顿,经济中心是卡尔加里;魁省的政治中心是魁北克城,经济中心是蒙特利尔……多数省份都是如此。

对比加拿大寻找北京爆堵根源

图1:位于温哥华岛上的BC省首府维多利亚是一座充满英伦风情、节奏舒缓的花园城市。

先不说加拿大这种城市分工好不好,但它定位明确,干什么哟喝什么。拿渥太华来说,您就当好您的首都,别整天想着捞政绩、GDP赶超多伦多;维多利亚您也自管当好您的省会,保持好您那一身的英国皇家范儿,至于出头露脸的事,交给温哥华去干。

北京呢?政治中心当得不过瘾,还要当经济中心;经济中心就经济中心吧,还非得搞工业,而且得是大工业;好好一座明清古城,推土机推平了,说是要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已经全城都是钢筋混凝土玻璃幕墙了吧,又想起“历史文化名城”这个词儿了,到处恢复假古董;每天桌子上落的灰够一铜钱厚,快一冬了都不带下一场雪的,却腼着脸说要打造“宜居城市”,您听说过有两三千万人口的宜居城市么?眼看着城市规模失控了,干脆一咬牙一跺脚,直接给自己定位“世界城市”了。

不是说这些个城市定位不好,但没见过这么是帽子就往自己脑袋上戴的。一会儿奔东、一会奔西,一会儿打狗、一会儿骂鸡,您到底想干什么呀?城市定位混乱是诸多“城市病”的主要根源,“堵”还算是轻的。

对比加拿大寻找北京爆堵根源

图2:本拿比(Burnaby)街区公园中悠闲觅食的加拿大雁。温哥华把自己定位为“世界上最宜居城市”,每一个街区都会有一个这样的公园。

本文 来 自

二、庞大的官府构架

加拿大只有联邦、省、市三级衙门,而且都是各干各的,彼此间的权限由法律界定清楚,官员的乌纱帽由选民决定而不是“上级”决定。他们这种官府构架我曾对一些国内的朋友讲过,但他们怎么也整不明白为什么加拿大总理与省长不是上下级关系、也搞不清楚市长哪儿来的胆子敢不尿省长。您看先入为主有多厉害。

对比加拿大寻找北京爆堵根源

图3:冬日黄昏中的安大略省议会大厦。加拿大是联邦制国家,联邦政府只负责外交、国防、联邦财政等少数事务,各省的自主权非常大。

温哥华虽然号称有200万人口,但这200万人分属21个行政市和一个选举区,所以准确地说那个200万人口的“温哥华”,应该叫“大温哥华地区”。真正的温哥华市只有50万人口,地面儿跟北京二环里面那一片儿差不了多少。大温地区不是一级行政机构,就是一个都市圈的总称,“圈儿”里的21个城市相互间无任何统属关系,各位市长们都只需对本市的选民、居民负责,什么联邦政府省政府的,一概不尿,更甭提邻市的市长了。

再反观咱们。天朝衙门管市府衙门,市府衙门管区县衙门,区县衙门管乡镇街道衙门。四级衙门重重叠叠,上下尊卑、长幼有序。官府构架大、层级多,城市必然也跟着就大。一个北京市下面管着十六个区县(刚合并了两个,要不然是十八个),十六个区县下面又有数不清的乡、镇、街道,常住人口2000万。京都大总管的辖区比整个北爱尔兰都大。这样一个异常庞大、复杂的城市管理构架,您说她的交通能不堵吗?

对比加拿大寻找北京爆堵根源 本文 来 自

图4:北温哥华Lonsdale市场门前的小广场。北温哥华不是指“温哥华的北城区”,而是一座城市的名字。北温与温哥华是“平级单位”,照片右上角的高楼才是温哥华市。

三、权力泛滥

加拿大的官府不但层级少、数量少,而且权力极少,狗屁主都做不了。他们那儿的事儿,不是老百姓、企业事事找官府申请、报批,而是官府事事得找老百姓商量,纳税人要是一拨浪脑袋,什么事也办不成。

举个例子,比如您在温哥华买了块地想建房,您也得向官府报建设方案。但官府没权力对这个方案说三道四。这块地能不能建房、建什么样的房、能建多大的房这是“城市附例”说了算的,也就是法说了算的。如果你的方案符合城市附例规定,官府会在报纸上登广告,宣布某日某时在市政厅某会议室举行听证会,周围街坊对这个建设方案有意见的可以来会上控诉,来不了的可以写书面意见。街坊们提的意见如果合法在理,您必须回去修改您的方案。大伙的意见都平复了,一切妥当了,官府才会发给您建设许可证。您说在这个过程中官府能有多大权力?

对比加拿大寻找北京爆堵根源

图5:列治文市政厅门前的阶梯花园。这里没有武警站岗、没有保安把门,跟普通写字楼一样,市民不经通报可自由出入。

再看我们,“加强管理”是我们的官府最爱说的话,随便哪个“有关部门”都可以“管理”你,不服不行。北京有多少权力机构?机构又有多大的权力?权力又多么的缺乏有效的监督?这些就不用说了吧。

权力泛滥与交通拥堵有关系吗?当然有!您看哪个衙门口的权力大、职能多,那周边的交通一定拥堵。 本文 来 自

对比加拿大寻找北京爆堵根源

图6:素里市(Surrey)印度教新年“庙会”盛况。素里市长是一位白人女性,刚被评为全球最佳市长的第四名。去年这位女市长在该市街头出了一起事故,跟一市民撞车了。警察愣追到医院给市长大人测了酒精含量。我估计当时市长要是真喝了,警察真敢给她铐上。

四、失败的城市规划

北美城市的外形,用个形像的比喻就像是一个宽檐大草帽,中间一小撮儿奇高奇密,外面一大圈儿又低又平。中间高的那块叫“裆烫”(Downtown),这个词儿是从纽约来的,后来被用来泛指市中心。裆烫是居住、办公、公共活动最密集的地区,这块地方轻易不往外扩,尽管外围有的是地方,但它只是尽量往高、往密里发展。这样有一个好处:平面交通距离短,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公共交通(特别是地铁)的优势。所以在北美大城市裆烫里活动、办事的人,不用官府引导动员,多数会主动选择公交地铁出行,省钱不说,还快捷方便。

对比加拿大寻找北京爆堵根源

图7:这张在CN塔上拍的照��正好可以用来说明多伦多这座加拿大第一大城市的基本格局。

而北京呢?前面说了,那个古风古韵的老北京城早就被推土机推平了。既然都这样了,干脆你就破罐子破摔、把楼往高里盖吧。不介!可笑的是北京的城市规划中还保持着苛刻的限高度、限密度规定,据说是为了保留“古城风貌”。于是城市就采用了“摊大饼”的建设方式,又稀又薄,无限度地向外围扩张。这种“大饼城市”的一个大问题就是城市居民的通勤距离过长,同时也极大地增加了公交建设成本。您能埋怨北京市民不管穷富都热衷于买车吗?那位家住昌平,在东城上班,每天通勤40公里,没车行吗?

按照规划,东城区拟在2020年前向外再疏散21万人口,据说原因是市中心人口密度太高,已“不堪重负”。但另有数据显示北京是世界上人口密度最低的超大城市之一,不要说比不了东京、香港,连上海、深圳都比不了。北京的“大饼”都摊到人家河北去了,还往外摊呢。

对比加拿大寻找北京爆堵根源

图8:从温哥华西区的海滩公园望向市中心密集的高楼。显然,在那里面活动,乘公交比自己开车更方便。

五、毁人不倦的应试教育体制

应试教育与交通拥堵也有关系?这个不用我说,您到北京各个重点中学、“重点”小学、“重点”幼儿园门口去看看那里的交通状况。我真见过有家长为了送孩子上所重点学校每天驱车百十公里接送孩子的,当然这个有点极端,另一种极端做法就是有家不住、在学校附近租房的。租房虽然对缓解交通有贡献,但却又助长了房价飚高。总之,应试教育体制让当家长的费心、费时、破财、破败不说,还在这样的社会热点问题上弄得里外不是人。

对比加拿大寻找北京爆堵根源

图9:列治文两所学校的孩子正在进行长曲棍球比赛。左边穿条纹衫的胖子是裁判。

加拿大是素质教育,没有“高考”,更没有“重点学校”一说,公立中小学校严格按照学区划界执行就近入学制度。一座城市的教育资源由学区教育局掌握,师资统一配置并且经常轮换,为的就是保持市内各校之间教育水平的均衡。当然,温哥华“民间”也有给公立学校排座次、然后拼命往所谓“好学区”里扎的事,但那都是经过应试教育体制锤练的中国大陆新移民干出来的。

对比加拿大寻找北京爆堵根源

图10:万圣节前,孩子们在列治文图书馆里学做南瓜灯。

六、漠视法规

在加拿大呆一段时间以后,再回到北京会有种感觉:走路害怕、开车挨骂。 过马路的时候,明明人行道是绿灯,可当您刚踏下马路牙子,路口上拐弯的车辆就已经呼啸而至。甭说礼让行人,连减速的意思都没有。而且一辆挨一辆,一过就是一串儿。您要是不抱定必死的决心从疾驰的车隙中勇敢而坚决地插进去,那这个路口您这辈子也别打算过去了。同样的情况下,如果您是个开车的,您停下车来避让人行道上正常通行的行人,您后面的串儿车中一定会有人狂按喇叭:傻B不走干嘛呢?!

当然行人也不都是省油的灯。在北京有多少行人每次过马路是走人行道的?又有多少人走人行道是看对面的红绿灯的? 车与人抢、人与车抢、车与车抢,抢来抢去的结果就是北京马路上大大小小的事故层出不穷。本来就拥堵的路上更是塞得水泻不通。

对比加拿大寻找北京爆堵根源

图11:列治文街头路口。按照交规,只要行人一踏下马路牙子、走上人行道, 包括不受红灯限制的转弯车辆在内的所有车辆,都必须停下来等行人先通过路口。

加拿大是汽车轮子上的国家,无车寸步难行。所以国人移民到了加拿大,免不了得考人家的驾照。大陆来的新移民参加温哥华的路考有个特点,越是在国内车开得熟的,越考不过去。我认识一人原来在国内当过职业司机,二十多年的驾龄,可在温哥华考了六次路考折了六次。他媳妇在国内连车都没摸过,在温哥华现学的,结果路考一次就过了。

所有折在温哥华的老司机没有一个是折在驾驶技术上的,都折在对交规的理解和执行上了。是中加两国在交规上有重大区别吗?当然不是!全世界的交规除了左右分行有不一样的,其他的都基本一致。只不过在国内开车漠视交规已成习惯。

去过温哥华的人都有这种感觉:他们的车道远比我们的窄,但车速普遍比我们快,可路上的刮蹭事故却非常少见。要是出了车撞人的事故,那就绝对得上电视新闻了。这背后的原因值得我们深思。其实不仅是在交通法规上,一个国家的民众对法律毫无敬畏之心,这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

对比加拿大寻找北京爆堵根源

图12:列治文市内交通干线之一的Westminster HW,只有上下行各两条车道。路上的车速非常快,而且跟车很紧,极少有不断穿插并线的。汽车道与人行便道之间没有任何过渡,汽车擦着马路牙子飞驰。这时候车辆拥有绝对路权,任何行人胆敢迈下路牙都是“自取灭亡”。

看了上面这六条,您也许会说:中国跟加拿大根本就没有可比性,对照加拿大那些几十万人口的“小城市”,想解决北京这个千万级人口的超级大都市交通拥堵问题,纯属扯淡。

您说对了,本来就是扯淡!呵呵,您不会真以为我这儿跟您讨论交通问题呢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