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看了朋友转载的一篇文章,是说现在的中国人如何“着急”:很多事情我们都不愿意花时间去等,比如不能容忍很慢的网速、坐车总想走近道。很多事情都想在最短时间内完成,比如刚毕业就想月入百万、有车有房、全民投机一夜暴富。且不说是社会因素还是人文因素促使这件事情的发生,但至少这种现象的产生就是整个社会“浮躁症”的表现。我们开始变得越来越不想工作,但又想赚大把大把的钞票;我们开始变得越来越懒惰,但又想能吃好的喝好的……这是违背游戏规则的,因为只有劳动才会创造财富创造价值。过于宏观的方面其实不是我要考虑的,我只是觉得这种现象的产生严重影响到每个个体,从而让每个人变得浮躁、焦虑、心烦意乱。
如果说整个社会被按了快进键,那么我曾经也是这“被按键族”里的一员。很典型的表现就是,曾经会想在毕业后就赶紧让家里帮忙在北京买套房子,可是这种浮躁我现在来看只不过是一种自我心里不平衡的表现。俗话说,无债一身轻。我觉得以后在事业开始阶段还是静下心来做事,当财富积累到一定阶段以后该有的自然会有。如果那房价真到彻底买不起的地步,我也不会觉得租房是一件多么不靠谱的事。说到房就得谈结婚,虽然一直就很浮躁地想结婚,但我现在觉得能相伴一生的人是不会因为有没有房子而离你而去。如果我没那么幸运确实遇不到这样一个心仪的人,那不结婚单身一辈子也不是不能考虑。总之,是时候按下自己的播放键,让自己的学习、工作、生活一步一步积累式的发展,而不是跨越式的前进。因为我相信只要努力,面包会有的,牛奶也会有的。
其实在温哥华这三年的小波小浪,让我现在更深地悟出一个道理: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生活,别人追求的东西不一定适合自己,要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方式而不是随大流,更不要被一些莫名其妙的因素而感到压力重重。当年出国后想法很多,要不要移民其实就是很重要的一条。那时候我们同学之间讨论最多的就是如何在两年毕业以后找实习工作,然后靠积累的工作经验办移民身份,最后以移民身份重返校园。这样做的直观好处就是省学费、早得到身份。另外在加拿大的留学生很多都想毕业后在外工作几年,然后回国可以待遇不一样因为有国外工作经验。
我曾经都追求过这两种“理想”,可是当我某天感悟到我自己的人生不是随波逐流后,才发现二十出头就留在加拿大享受闲适安逸的生活不是我现阶段应该经历的,而且这种移民的迂回战术对我的吸引力完全没有想象中那么大,再加上“国外工作经验论”我也不是那么在乎,所以我给自己一个清晰的定位:要开心就得做自己想做的。其实一开始父母对我的期望就是一张本科学位文凭,他们没有给我加任何附加值,只是一直以来我都因为周遭的波澜而变得想法很多。因此我会在毕业后去追求一下我所期望的北京生活,如果我被这生活玩弄了我也会心安理得地认为至少我心愿了了;如果我能在这生活中过得比想象中好我觉得我会很幸福。其实我对自己生活的定义很简单:开心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