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最难的事之一莫过于在没有中文环境的异国教孩子学中文了。这句话是一百的肺腑之言。
我的小孩小一了,刚来加拿大的时候只有四岁,中文只会听说,不会读写。现在孩子的英文讲得很流利了,而且我发现在家里,他们兄弟之间只讲英文,有时也讲几句法语和西班牙语。不过他们只和爸爸讲中文,和我讲英文的时候更多一点。因为相较于中文,英文更可以让他们更好地表达和表现自己的需要。
有时他们讲英文,爸爸不懂,他们就会摆出一幅沟通不顺的架势说,“You can not understand English?”我一看到他那幅德行,好象他俨然变成了大加拿人一样。每到此时,我是一定会站到他爸爸那边,教训他别忘记了自己是中国种中国人。于是我心里开始暗下决心,一定要开始教他们中文读写了。
他们的中文听说都过得去,发音也很标准,生活中的中文用语都不会有问题,但遇到成语或者一些俗语,他们就都不懂了。毕竟,他们在学校里,DAYCARE里全部是英文环境,尤其我们居住的小城市以白人为主,他们每天接触的也大多数是白小人和白大人。看他们在一起其乐融融,相处无碍,心里总算有些安慰。
有时会出现很滑稽的场面,他们和我吵架用英文吵,我有时吵不过他们,我就改用中文吵,结果,他们听不懂个别的俗语,会突然中止吵架,问我那个我用的词是什么意思,我那个气呵,连吵架都存在问题,以后等他们长大了,还不得出现新问题?
当下之头等大事就是教他们中文。我好不容易在温哥华找到了田字方格本。每天晚饭后要求他们写两个中文字,周末进行中文综合考试。我只教平时常用的文字。慢慢地他们积累了过百的中文了。认识的中文也有几百了,第二步我开始加阅读,我把从中国带来的学前中文课本拿出来,发现它是太难了,针对我的孩子不适用,所以我必须自己编教材。我在网上下了一些田字方格大纸,然后,我把他们学过的中文编成短小的文章,拿给他们读。我以为应该是朗朗上口,轻松自如的事,甚至梦想眼前会出现一种盛况,小朋友摇头晃脑陶醉于中文的节韵里。可是,当我听了老大第一次读中文以后,我的信心就大打折扣了。
老大把我写的纸拿起来,眯着眼睛,皱着眉头,中文一个字一个字往外蹦,似乎每一个字都是孤立的,谁和谁也没有关系,本来应该是词组可以连读的地方,他也是分开来读,甚至两个字之间会隔相当一段时间,如果他只认得第一字,第二个字他都不有联想的功能,如果中文的底子好,第一字出来了,第二字即使不认识也可以猜得出来,可是他们不行。
我在心底对自己说,必须耐心,耐心再耐心。孩子的中文重担全在我了。有了顽强的耐心,我无论听到怎么样的啼笑皆非的发音我都得强装严肃,有一次我实在憋不住了,必须得哈哈大笑不可了。老大在阅读时把哥哥读成了沟沟(音),一个句子“我有一个哥哥,”就变成了“我有一个沟沟(音)”,我乐得都肚子疼了,但孩子却不乐意了,说,don’t laugh at me.我不小心伤了他的自尊,好吧,挺住不笑。继续教。
如此可笑的发音,太多了。我写的句子,“我是爸爸的好儿子,”他读成了“我是爸爸的妈(近似?)儿子。”我的肚肠子在翻滚,想笑还得装严肃,我多难呀,我。
尤其当你听到孩子读时那个样子,似乎憋着一股子气,读了两个句子就有点上气不接下气,比跑步都累。而且就象倒豆子似的,一个一个往蹦。小脸绷紧,神色庄严,我有时等他们认出想出一个字,都急得自己有点气不顺了。
不过,渐渐地,我发现他们的句子流利了,而且知道在适当的地方停顿了,读完后,我会表扬一下,他们高兴得比吃了冰激淋还过瘾。我也是喜上眉梢,一种成就感油然而生。教孩子中文确实很难,却有趣,往深里看,往往可以找到大人学英语的相同误区。文字是文化的外衣,他们是移民的后代,需要穿两件外衣,要把两件衣服都穿得合身,确实是需要时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