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panneur(杂货店)---魁北克社会的缩影
魁省的老移民说,蒙特利尔3件事:上学,开店,生孩子。
这是中国人的大实话。也是新移民的酸甜苦辣故事。上学,是因为魁省学费最便宜,补助却最高;生孩子,是因为魁省的牛奶金多,到东区走走,年纪轻轻拖一堆孩子的有都是,一家生活费全指这呢!
这第二件事就是开店了。在上个世纪90年代,很多中国移民的第一桶金就是这么来的。只要付出辛苦,不怕挨时间,只挣不赔。虽说现在情况变了,店贵利薄,可还是有很多中国人经营着,我的一个法语班同学,一位清秀的英语教师,法语班结束后就买了一个小店,独自经营。老公呢,在家闲着,用她自己的话说,全家够吃喝,外加供公寓贷款,足够了。还想干啥呢?
这是代表了相当一部分移民的心态。不过,话说过来,depanneur倒是我们新移民们了解魁北克社会的一个好窗口。
一个传统的魁北克社会
最早的depanneur 是老魁北克人在街区里开的杂货店,那时天冷地冻,杂货店成了魁北克家庭的衣食仓库,吃喝拉撒都离不开它,对于一个家庭主妇来说,一天不去趟杂货店生活简直就少了一部分。
魁北克的孩子们就这样跟在后面长大,再一代代延续下去。到了很冷的冬天,大部分杂货店都有送外卖的马车,装饰一新的马车,满载着啤酒食品的车厢,嘚嘚的铃声,那是几代人的记忆。这让我想起了我小时候中国北方的小卖店,也是早上一直营业到深夜,卖着油盐酱醋杂货等各类鸡毛零碎。后来超市的兴起逐渐取代了它,后来再也难寻。不过,魁北克人从不愿让他们珍视的记忆消失----在别的方面也如此。
在大超市的包围下,魁北克的depaneur 的生意如今仍然兴旺。在我工作的店里,从衣冠楚楚的中产人士,到破旧街区里常年领救济的赤贫户,到生气勃勃的大学生,手工艺人,警察,小偷,同性恋,嫖客,妓女-----各色人等,跟放电影似的,我只能说,生活永远比电影更精彩。这就是真实的魁北克社会生活。店里的常客在他们各类人中都有。
魁瓜(québecois) 的坚持
去年发生的一件事,让我对魁瓜(québecois) 的坚持有了进一步认识。我的店在街区是有至少30年的历史的老店。年初时,就在店的正对面,新开了一家杂货店。店主貌似阿拉伯人,明摆着要抢生意。因为门前的大街是一条难得的繁华商业街区并带有大量住户。现有的短短同一条街已经存在至少3个杂货店,接近饱和,再增加一个,大家都很紧张,尤其我们店主。
装修,减价,寻找更便宜的货源,能做到的都做了。生意多少还是受到影响。有一天,我当班,店主早早来店里理货,正碰上一个老主顾,就聊了起来。具体说啥忘记了,大体上是店主表示自己的并不为对面的竞争而担忧,但谁知道呢?
不过有意思的是,过一阵之后,店里的生意又渐渐好了起来,尤其年长的顾客多了起来,有些我并不常见。居然有一次,一对衣着整齐的老夫妻来到店里,买了一张报纸,2张彩票之后,当着其他顾客对我宣称,我们店是这条街最好的depaneur ,让我受宠若惊,连声称谢。
再后来,陆续有街坊打电话给警察,告状说对面的杂货店在晚上11点后还卖酒给顾客等等类似的事情。再后来,半年后的一天,2个顾客飞跑来告诉我,对面店关门的消息。真正的原因我们无从得知,只是做生意呢就是人气,魁瓜呢买你的帐就坚持,尽管1元店就在街对面150米处,蔬菜店就在20米开外,他还是来我们店里买价钱2倍贵的同样的货品,你说妙不妙?是傻是懒还是别的什么原因?我说都有。
不过,我想最重要的一方面,是魁北克人难以放弃或者坚守的他们认为有价值有意义的东西,不论中国人经营的还是阿人经营的,都是他们传统的一部分,比如老店,老港,比如法语。那些来自飞速发展拆了四合院到处建高楼的中国的同胞们会说咋像到了农村,满眼的旧建筑破房子呢?
其实我最想说的是,作为移民,了解这个社会的传统并融入其中,成为其中的一部分,才能站稳脚跟,顺风顺水。不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