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雅思网_雅思预测_雅思机经_雅思考试_雅思资料下载_雅思名师_2018年雅思考试时间

移民10年:在加拿大开店的日子 连载全文完

本文导航

本文来自新浪博客的老冯,更多博文请访问: http://blog.sina.com.cn/feng0743

在加拿大开店的日子 (序)

移民加拿大已经十年了。生活在以法国后裔为主要人群的魁北克省蒙特利尔市。除了刚来时断断续续近一年的调整,休息,间或打打工,加上两年的学习法语,剩下的时间里都在经营着营业时间从早八点到晚十一点结束的便利店生意。从初来乍到几万加元的全部家当,到有车有房生活小康;从刚开始连“你好”这样简单的问候语也不会说,到不假思索地用法语俚语与客人吵架,人们似乎看到了一个中国新移民在异国他乡的适应、学习、工作、成长的生活经历。

然而,其中的酸甜苦辣只有开过店的人才能真正体会。

终于卖店了,休息了,休闲了,失业了,也有了时间了,于是想写点什么的冲动越来越强烈起来。可是,写些什么呢?

中国人移民到了国外,到底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恐怕就连移民自己也难说清,时间越久,困惑越多。外国人看你是中国人,中国人看你是外国人,自己的感觉又何尝不是如此。我曾经在看一场中韩足球对抗赛时问一位韩籍华人:希望哪个队赢?他的回答颇有些耐人寻味:在中国希望看到韩国队赢,在韩国则希望看到中国队赢。

在国内,移民们总想展现给同胞他们在国外的生活是如何如何的好,以显示其选择移民的正确性;在国外,又总是大谈祖国的繁荣富强以证明自己是中国人。加拿大的中国移民们容不得半点当地人对中国及中国人的不敬言行。而不管混得怎么样又都喜欢回国和昔日的同事朋友晒晒海外生活的宁静,休闲,自由与快乐。于是,每当有国内的朋友问起我在国外做什么时,我都会有意无意地把“便利店”说成是“超市”,并以随意的口吻加上一个“小”字以示谦虚。还随口说出有几个员工,并强调其中一个是“老外”。

所以 真要动笔写写以负面经历居多的,在国外开店的生活还真是要有些勇气的。

还有一个技术层面的问题。虽然早就有了写写开店生活的想法,可起个什么题目还没想好。记得一次全家人散步,随口说出:在加拿大开店。女儿说不好,太生硬,就叫:在加拿大开店的日子吧!全家叫好。加上个“日子”便有了生活的流动。可以是舒缓的,温馨的,也可以是奔忙的,劳碌的;可以是一段时光,也可以是漫长的岁月。再仔细推敲,“加拿大”三个字似乎也有些不妥。占绝大多数的加拿大人是英国人的后裔,其语言、文化、以及生活方式与法裔加拿大人存在着很大的不同。把在魁北克开店的六七年经历冠之以加拿大,恐怕未必准确,也未必会赢得英裔人士的认可。可是,如果写成在魁北克或是在蒙特利尔开店的日子,又有几个人知道呢?可再仔细想想,如果一个外国人把其在内蒙古的生活经历冠名为在中国的经历,尽管有些以偏概全,但逻辑上应该还是行得通的。

最后还要说明的是,一个新移民在异国他乡的最底层,经营着便利店,其经历的许多事情,不仅是中国人,就连本国的上班族也是闻所未闻的。许多人会觉得偏面甚至消极。对不起,我还是要坚持己见。我不是以一个专业人士的角度去“告诉你一个真实的加拿大。”只是写我的个人感受,我的在加拿大开店的日子。“我的”在这里是一个合理的省略。

在加拿大开店的日子 (1)

在蒙特利尔的新移民中流传着这样一句话:蒙特利尔三件事,读书,开店,生孩子。由于来到加拿大的时候已经年近不惑,并已有了视为唯一的宝贝女儿,所以生孩子的事情从来没有考虑过,读书、开店倒是使我受益匪浅。

对于许多的中国人来说,蒙特利尔还是比较陌生的。其实她也曾有过昔日的辉煌。六十年代举办过世界博览会,七十年代举办了夏季奥运会。她曾经是加拿大的第一大工业城市,世界上仅次于巴黎的第二大法语城市,更以其浓郁的欧洲风情在北美大陆特立独行,魅力四射。但由于魁北克的历史原因,加之其欲在北美英语的绝对统治下保持其语言,文化不会被同化,以致消亡,所以,独立运动一直没有停止过。两次公投虽然都以主独派的失败而告终,但其带来的负面影响却是很大的。渐渐地,大批英裔人士以及以英语为第二语言的外国移民,尤其是大量实力雄厚的英裔的公司陆续迁往多伦多,使蒙特利尔最终沦为加拿大的第二大城市。经济实力远远落后于多伦多,城市魅力也已不敌加拿大第三大城市温哥华,城市的经济发展速度更被后起之秀卡尔加里远远地甩在了后面。

我能选择在蒙特利尔落脚纯属偶然。

当时新移民落地大多集中在多伦多、温哥华和蒙特利尔三个城市。温哥华由于其冬暖夏凉的海洋气候尤为香港移民所青睐。97回归前香港移民大量涌入,达20万之众,温哥华也由此被当地人戏称“香哥华”( Vancouver温哥华,Hongcouver香哥华)。近些年中国大陆富豪及贪官纷纷把老婆孩子送到温哥华,而他们自己则呆在国内继续做老板或“裸官”,从而温哥华又被加拿大的华人称为“大奶村”(相对于早前深圳被誉为香港人北上的“二奶村”而言)。这样就使得其房价飞涨,渐渐成为富裕休闲的旅游城市,也使得像我这样以技术移民身份来加的平民百姓望而却步。

记得当时我在多伦多和蒙特利尔各有一个熟人,我分别给他们发了封E-mail,告之我将要移民的消息。多伦多的熟人回信说,来吧,多伦多的秋天很美。蒙特利尔的熟人说,来吧,我去机场接你。于是我就选择了后者。

因为法语的障碍,使得蒙特利尔的中国人至今不超过五万,也正因为如此,相比“学好广东话,走遍全天下”的温哥华,以及华人面孔,华人社区随处可见的多伦多,蒙特利尔才是真正的“国外大都市”。独特的法语文化,一年365天竟有400多个节日使蒙特利尔成了名副其实的艺术之都。加上“爱闹的孩子有奶吃”。越是闹独立,联邦政府越是安抚的政策,也使魁北克省的福利待遇也总是略高于加拿大的其他省份。

先来说说读书

以教育为例,2000年,魁北克省政府认为。该省经济发展缓慢的原因在于教育。于是,为了从娃娃抓起,当年给每个有孩子的家庭500加元专款专用,用于买电脑的补贴。

再说说新移民,落地魁北克省,便可以参加政府提供的 8-10个月的法语培训学习。不仅费用全免,政府还提供每人每月500加元左右的生活补助。而一旦进入正规大学的教育体系,资助更多。所以登陆魁北克的新移民在办理一些工卡、医疗卡等必要的手续的同时,多会申请政府提供的法语学习计划,三个月左右就可上学。这就意味着刚刚来到这个陌生的城市就可以学习法语,结识新同学,最重要的是生活有了基本的保障了。

在学完政府提供的八个月的法语培训后,我和妻子双双进入魁北克大学蒙特利尔分校继续学习法语。每人每年可获得八千多元的助学金及四千多元的学生贷款。(四千多元的学生贷款毕业后需要还给银行,如果毕业后没能找到工作可以申请推迟还款。并可根据欠款数额分数年分期偿还)对于刚刚来加,租房子住,买月票行的我们来说,每月两千多元的学习收入,加上孩子每月几百元的牛奶津贴,也可以说生活无忧了。

在蒙特利尔,你经常可以看见20多岁和60多岁的人在同一个教室里学习的情况,除了“活到老,学到老”的精神外,“醉翁之意不在酒”也是一种解释。另外,在学校一呆就是六七年的移民更是不在少数。只要找不到工作,没有收入就可以一直申请读书,就可以有钱拿。

在我看来,魁北克优厚的读书待遇是把双刃剑,在帮助新移民学习知识,适应生活的同时,也造就了大批庸人,懒人。我发现新移民到达多伦多后,两三年的工夫就会找到自己相对的位置。尽管这个位置可能是他或她不想要的,是暂时的,但总会使生活先有个着落。而在蒙特利尔,两三年后多数人仍在学校晃着,四处望着。

再看看生孩子

生孩子,对于中国的大陆移民有着一种特殊的情结。到了加拿大,没有了限制,随便生,并且生孩子一分钱不用花,国家还替你养着(从出生到十八岁,如果家庭收入不高,每个孩子每月可享有五百元左右的牛奶津贴)何乐而不为。况且从怀孕到生产及产后,医院都提供较为完善的跟踪,检查及营养方面的服务。孩子出生后,丈夫也可以享受几个星期的带薪休假,而妻子也绝对不用担心因产假而失去工作。那个工作只是临时找人代替而永远给你留着。所以,到了加拿大,中国新移民们接二连三地生孩子也已成为一景。老大二十岁了又有了老二,在中国新移民中早已见怪不怪。在中国的大街上你如果看到一对夫妻带着三四个小孩也未必就是二婚三婚,极有可能是海外华人回国省亲。

加拿大地大物博,人口不多。中国人最不习惯的还是那份冷清,寂寞。多几个孩子于国于家都不是坏事。而在其它南美等落后国家的移民聚集的地区,尤其是黑人区,父母生一大堆孩子,拿着孩子们的牛奶金,自己再领着救济并以此为生的家庭也不在少数,并且一代传一代,日子就是这么过的。

不管怎么说,读书总是暂时的,是手段不是目的。生孩子的补贴也不是摇钱树,就算是也是那么几颗,摇几个小钱。新移民终究还是要面对社会,走向社会的。对于半路来加,三四十岁的中国新移民来说,语言,文化,教育背景的差异加上本来就不乐观的就业形势,找份合适稳定的工作又谈何容易。所以,博士生在餐馆洗碗,硕士生干着搬运的力气活的现象在新移民中比比皆是。在这里我没有贬低体力劳动的意思。而是在国内受了那么多年的高等教育,通过笔试,面试,背井离乡,带着理想,拖儿带女不远万里来到加拿大,从事最简单的体力劳动并不是我们的初衷。如果是暂时的,只是在出国的或是人生的经历中多了一段经历,如果是永远便不能不说是一种无奈了。

越来越多的新移民更愿意尝试着自己做些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