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廊第二代 求革新
江国威
今年初江国威设计出中学field trip的教学新节目——以一个半小时的课程时间向学生介绍中国水墨画,并教会学生画好一幅简单的作品。图为江带领温哥华St. George男校的学生前往艺廊,参加field trip。
当江国威(Norman Kong)接手管理起父母精心经营了十年的艺廊,他知道,自己将面临一个很大的事业改变,也将迎来一个很大的创业契机。接受了大量西方教育、充满创新想法的他,接手之后最想做的事,就是革新——革新教学模式、革新教学内容、革新经营模式……。在他手里,一个传统的画廊和绘画班,变得服务多样、趣味横生。
回归
自幼跟随父亲学习中国水墨画的江国威,虽然十分钟情绘画,长大后却走上了另一条事业道路。他毕业于西门菲沙大学电脑系,毕业之后即进入电脑软件公司,从事程式软件设计工作。
「那份工作相当稳定,收入也丰厚」他回忆道:「不过,它相当枯燥和封闭,几乎每天都做一样的工作、也不需要与人有太多的交流。下班后,大家最经常说的一句话是:『收工打电动游戏去?』」
几年以后,江国威开始对那份工作感到非常厌倦。那时,看不到事业前景、也失去了工作兴趣的他,自然而然地想到了自己的绘画手艺。「为什么不利用自己的手艺来授课、来创造新的未来?于是,我想到了回归绘画。」他说。
2005年,江国威从父母手中,接手管理起二老已经精心经营了十年、位于温哥华东区的「创作艺廊」,当上了艺廊的新老闆。「我很期待这份新工作,」他回忆道,「虽然从此我需要不断地动脑筋去思考如何更好地经营这个小生意,但是,新的工作充满了与人的交流、充满了新创新机会、也充满了未知数,这一切都点亮了我的生活。我觉得自己终于又有了希望!」
革新
走马上任后,江国威想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改革」。「创作艺廊」不仅卖画,更主要从事绘画教育。而脑海里充满了新思想的江国威,不想再开办传统的绘画班。「像我父母曾做的那样、你教我学的教课形式,在我看来,不够有趣;而且我认为,绘画班只教绘画技巧,也是不够的。我要打破传统,开办更有乐趣、更有意义的绘画班。」
如何去做?江国威提出了几点创意。其一是打破学画过于安静的环境,增加学生之间的讨论,同时鼓励学生互相分享作画心得;其二是在绘画课中增加人文教育的元素,包括向学生播放大自然主题的录影带、带领学生前往社区中心参加社会话题的讨论等;其叁是大力推广中国文化,吸引其他族裔的孩子来学习中国水墨画。
「前不久,我还带领了一班学生去社区中心参加关于『种族歧视』的讨论。」江国威介绍说:「此类活动看似与绘画没有关係,但在我的绘画班,我不希望学生只学到怎样画熊猫、怎样画公鸡……,我希望他们对世界、文化和社会有更深的认识,增强社交和思考能力;因为当他们对世界有了更好的了解,他们的绘画表达也会更上一新层次。」
过渡
年轻的江国威想法十分新颖大胆,但是这些想法是否能够得到学生、家长,及其父母的支持?是否能够成功?在改革之初,这一切都是未知数。
「最艰难的是施行教学改革的第一年。」他坦白地说:「可以说,连我的父母都并不十分支持我的想法。因为新绘画班增加了许多的新教学内容,但这也意味#更多的人力投资,最终也意味#更多的经济投资和经营风险。期间,家长们也持#观望态度,因为他们不确定孩子们是否会喜欢新课程、是否还能学到东西。」
而最愿意拥抱江国威之改革的人,是孩子。他们对画画心得的讨论,表现得欢唿雀跃;对走出课堂的小小field trip,更表现得充满好奇。「当学生们在课程结束,高举自己的作品拍照留念时,我深感自己的想法正确。」江国威说:「感谢孩子们没有偏见地接受新的想法、新的内容。」
现在,五年的经营下来,江国威的创作艺廊虽然也经歷了业绩的起起落落、改革中的差错和进步,但最终是愈来愈有声誉。善于推广的江国威更得到了不少与商场、学校、社区中心的合作机会,力图把「艺术无分疆界」的人文理念带到大温各地。
创业总结
*最成功的经营决策
改变了传统的授画模式,把绘画教育向人文、文化教育延伸
*此类商业的好处
以一技之长谋生,而且作为教师,时间安排比较自由
*此类商业的缺陷
「学习效果」是影响生源的最关键。学生如果不能从课程中学到东西、有所进步,无论做再多广告、投资多少硬件,都于事无补
*创业中的满足感
来自于看到学生学有所获、学有所长
*下一步目标
发展更多有特色的教学课程和节目
经营小档案
新增投资:两万(主要用于增加新的教学设配和硬件等)
资金来源:个人积蓄
雇用人数:目前聘用两名实习生
收生人数年增长:10%
投资回收:接手后两年完成
文:吴海燕
图:吴海燕、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