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插队’开始了!”
一踏进“51号兵站”(中国驻英使馆招待所,地址在伦敦市德顿格林街51号)的大门,就有前辈告诉我。
初闻此言,颇觉疑惑。虽说不上百思不得其解,却也琢磨再三,怎么可能?在一片“人家的月亮比自家的圆”的嚣声中,留洋好比上天堂,怎么能与当年的下乡插队扯在一块。相提并论,戏谑之言罢了!再说了,六月的北京已经“蒸”得像笼子,人人都跟吃了枪子似的,哪能跟这儿相比!落定希斯罗,一出机舱门,你就看人家的天,挂的是凝重的英国云;你再看人家的地,铺的是碧绿的英格兰草;大街上洋人嘴里“sorry ”、“thanks”不绝于耳,谦谦君子风,天堂也不过如此吧?!
然而步入“天堂”的幻觉,随着挥别“兵站”,嘎然而止。真正有了“插队”的感觉,似乎也只在刹那间。
初到剑桥头件事儿就是找个安身落脚地。我听说找到的房东也曾是个中国人,还开了一间小药店,不禁满心欢喜。当我在朋友的引导下,背扛行囊,迈进房东家门槛,一心想着“两眼泪汪汪”地见“老乡”时,房东却一脸正色地给我上了第一课。那就是英国是个法制国家,凡事讲法律。入住前必须先交押金,付房租,否则只能睡大街。此外,平时走路要轻,说话要轻,更不得三天两头招人来,否则,会影响她挣英国钱的。天哪,除了她的满口京腔和换不掉的黑发黑眼黄皮肤,我已看不出她还像个故乡人!莫非是我进错了庙门走错了路?从此后,每日出入高抬腿来轻落步,讲起话来大气不出细语轻诉,宛如偷儿摸进了屋。度日如年地苦熬几周,眼看着每况愈下,只得收拾行装,另谋“生路”。
好歹折腾着搬了住处,换了个洋房东。住定之后,便琢磨着如何能让洋人从自己身上体会到我泱泱华夏民族的诸如“尊老爱幼 勤劳勇敢”之美德。恰好,隔壁有位洋太太,七十好几了,还害了“橡皮腿”,要拄上好几根拐棍方能蹒跚走路,十天半个月也不见有亲戚朋友来看看她,怪可怜的。于是自己便主动上前搭讪,时常帮老太太开、关个储藏室的门,倒个垃圾,拣个东西什么的。老太太倒是特有气质,每次说那特有风度的“thanks ”时,都不带正眼看我的。当然,作为回报,她也给我讲了不少英国的洋法律,诸如什么样的垃圾该放在什么样的垃圾桶里,什么样的玻璃瓶该仍在什么地方等等,不可违规。否则“垃圾人”不给收垃圾,还有可能没收你的垃圾桶!一来二去地还真跟老太太学了不少洋规矩,自己时常心怀感激,暗自庆幸,否则别说我的垃圾桶早已不保,说不定惹出什么祸来也末可知。直到有一天,我的一位不太懂洋规矩的中国朋友开一小车来找我,将车停在了老太太家门前的马路边,前后不到五分钟,待我们出来时,只见老太太拄了好几根拐棍,拖着“橡皮腿”,颤悠着走过来,指着我的鼻子,晃动着巨大的身躯,义愤填膺地冲着我吼叫到:“Please DON'T STOP your car in front MY house ! Please STOP your car in front of YOUR house !”天哪!我端直头皮发麻,冷汗直冒。这要是把老太太气出个三长两短来,我等常以“仁义”标榜之辈,如何担待得起?这可是土生土长,纯正的英格兰大妈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