似乎一提起在英国攻读博士学位,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时间短。报刊文摘纷纷报导在英国读博士只需三年时间,相对其它国家四至五年甚至更长的时间,这是一个不小的诱惑。
许多英国学校都规定在学校注册并学习九个学期后就可以申请博士答辩。九个学期正好是三年。事实上也的确有不少人是在三年内攻下了博士学位。但是“三年读博士”并不是一个绝对的概念。
博士学位能否顺利到手,一大关键是自己的课题进行得怎样。虽然在英国大多没有明文规定对于发表论文的要求,但是各个导师可能会对学生有不同的期望。
一般而言,理科学生可能会花两年半到三年左右时间在实验方面,然后就是论文写作,时间长短因人而异。工科的学生在学期间隙的实习对毕业论文会起到相当重要的作用,如果实习做得不错,还听说过提前毕业的例子。对于文科学生不太了解,但似乎时间一般比理工科会长一点。
圈养VS.放养
从学习方式上来讲,有些刚从国内过来的朋友可能一开始不太适应,比如我刚开始读博时就是这样。有的文章总结说中国的教育是圈养式,西方的教育是放养式。虽然觉得不是特别贴切,但一时也想不到更好的,就在这里借用了。
我对所谓放养式的理解完全来自于自己的经历。导师把课题给你大概讲一下,然后推荐一些参考文献,接下来就得自己对项目完全负责了。博士课题能进行到什么程度,几乎完全得看学生自己。而且时不时会听到有人勉励些诸如在课题方面别人都不懂,你才是专家之类的话。当时课题做得一头雾水,听到这些勉励还要不好意思地嘿嘿笑两声,以示谦虚。
现在想来,除了觉得有趣之外,到觉得这些话很有道理:研究组里面人虽然不少,但是每人都有自己的研究方面,重叠的不会太多。导师虽然是课题的总负责人,但不太可能对诸多具体问题面面俱到,甚至导师很可能根本没有涉足到这么具体的细节。所以很多东西还得靠自己——这也正是英国教育培养学生的一个特点。
体会和建议
现在在拿到博士学位后,想想自己三年多的学习生活,觉得有这么几点体会可以和将要来英国攻读研究类课程或对这类话题感兴趣的朋友们分享一下。
首先是对自己博士课题的规划,这个规划可能一直伴随着这几年的博士学习。极少会有人代为安排每天的研习内容,就算有,一般也只是在开始阶段。把几年的时间做一个合理的规划安排。
这一点讲起来容易,一实践却发现很多困难。对于一个长达三四年的研究课题,站在起点,是很难看清过程和终点的。所以这种“big picture” 的观念得时时有,而且随着课题的进程和工作的开展调整自己的规划安排。这样做至少可以时刻提醒自己要明白自己在做什么,减少迷路或者绕圈子的几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