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雅思网_雅思预测_雅思机经_雅思考试_雅思资料下载_雅思名师_雅思考试时间

出国留学是好事 这是毋庸置疑的

中国的学生最缺乏的是什么?昨天在宁召开的第四届中外大学校长论坛上,来自世界一流大学的校长们给出了几乎一致的答案。他们认为,挑战权威的勇气、批判性的思维是当前中国学生最缺乏的东西。

 

  留学后不回国不等于不爱国

 

  昨天的论坛可谓“大腕”云集,来自国内外150余所知名大学校长坐在一起共商教育大计,其中包括耶鲁、牛津、斯坦福、清华、北大等诸多国内外顶级名校的校长。

 

  清华大学校长顾秉林的出现成为众人关注的焦点。大连理工大学校长欧进萍还专门给他出了一道难题。“很多国内名校的优秀大学毕业生都选择了出国这条路,而且很多学生出国了,就不回国了。有人认为国家好不容易挤出来的投入成了他人‘嫁衣’,对此顾校长怎么看?”

 

  对于饱受争议的名校生出国问题,顾秉林笑答很坦然。他认为,出国留学是好事,这是毋庸置疑的,不用忌讳。

 

  清华大学出国的学生的确多,但这没什么关系。有一组数据,近3年来,清华大学本科毕业生的出国留学率达到15%,硕士生达到25%,这些学生很多都拿到了美国、英国等名牌大学的全额奖学金。我个人认为,15%-25%的出国比率很正常,如果太少,说明高等教育还不够开放,如果太多,那就说明国内教育明显成问题。”

 

  对于有人提到的很多学生学成后不回国,顾校长认为千万不要认为暂时不回来就是不爱国,这是两码事。将不回国等同于不爱国,这个观念实在是太陈旧。

 

  中国学生缺乏挑战权威的精神

 

  近年来,不少优秀的中国学生跨入了牛津、耶鲁这样的顶级学府。而在这样世界一流的学校眼里,中国学生是怎么样的呢?

 

  “中国学生非常优秀,参与了很多世界一流的研究。从教育的结果来说,东西方的差异并不大。”英国牛津大学校长安德鲁·哈密尔顿说,不过他们很注重培养学生的学术自信,鼓励学生向教授挑战。但中国学生往往不太愿意去挑战学术权威,发表不同的看法,不太愿意自主地进行创造性思维。“我们鼓励中国学生做更主动的研究者和挑战者,而不是被动的接受者和倾听者。”他说,事实上中国学生也在变化,他最近在北大、清华、交大、复旦等中国高校都做过讲座,发现年轻学生问了很多非常难的问题,让他看到了中国学生的变化。“希望这种状况能继续下去,并慢慢形成新的习惯和风气。”

 

  “跨学科知识的广度、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是中国学生最缺乏的。”美国耶鲁大学校长理查德·莱文说,专识教育一般是指18岁就选定专业、不再学习其他课程,而通识教育则不同。美国本科阶段的通识教育就是,前两年学生可以尝试各种各样的学科,后两年再挑选专业进行学习。“不管是政治家还是一个企业的领导者,都需要经济学、法学、哲学、心理学等各种各样的知识,而不是一科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