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国留学在我国已有100多年的历史,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神州大地的留学热潮不断升温,出国留学人数猛增。根据教育部《2004年留学工作年鉴》公布的数字,自1978年到2003年底,我国各类出国留学人员总数达到70.02万人,留学国别108个。仅2003年,各类出国留学人员的数量就有11.73万人之多,其中自费留学占93.05%。
社会隐忧
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留学生输出国,庞大的留学大军令世人惊叹。然而,教育部的统计数字中还遗漏了一批数量也在飞速扩张的未成年留学生队伍。所谓“未成年留学生”是指在国外的中、小学就读的未满18岁的留学生。尽管教育部官方称未满18岁的未成年人出国留学不能被称为留学生,他们也因此未被包括在教育部有关留学生的统计数据中,但时下这股未成年人留学风潮却是谁也不能无视其存在的。 尽管缺乏官方的统计数据,但不少人估算,如今未成年留学生已经占到自费留学生人数的一半。在南方一些城市,办理出国留学的中学生甚至占到所有出国人员的70%至80%。一项对上海市14所学校的428名初中生和高中生的问卷调查表明,47.4%的初中生和42.9%的高中生有留学的打算,超过六成的中学生父母对子女的出国留学计划持支持态度。而在各种留学咨询中,中学生及其父母占了咨询者的三成以上。 与未成年人出国留学同时升温的是媒体对未成年人留学问题的种种负面报道。除了对其自理能力、自制能力的普遍指摘,更有媒体历数未成年留学生的种种“劣迹”:吃喝玩乐,比富斗阔,挥霍无度;恋爱同居,傍款傍洋,未婚先孕;乃至吸毒赌博,绑架敲诈,涉嫌血案……未成年留学生俨然已成为整个社会的隐忧。 未成年人是国家的未来,未成年人教育的成败关乎民族的兴衰。随着社会开放程度的提高,出国留学逐渐成为人们接受教育的又一现实途径。那么,出国留学究竟会给未成年人的成长带来什么样的影响?眼下的这股未成年人留学潮又是如何形成的呢?
父母推动
未成年人出国留学原因是多方面的,他们的父母在其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国内巨大的升学和就业压力是许多家庭送孩子出国留学的一个重要原因。客观地说,未成年人出国留学是当前缓解国内高等教育资源短缺问题的一条较为有效的现实途径。据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调查显示,95%的父母希望孩子读大学,44.5%的父母希望孩子读博士甚至博士后,但是即使在中国连续扩招的情况下,同龄人能够进入大学的比例也仅在15%左右,而且10年内不会有太大变化。为了逃避巨大的升学和就业压力,为孩子谋得更远大的前程,一些家庭选择了送孩子出国留学这条路。 中外教育模式的不同是父母送未成年人出国留学的另一原因。我国教育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导向,较为重视基础知识的掌握,课程难度大,而忽视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课程设置也往往不能吸引学生的兴趣,致使学生找不到自由发挥的空间。相比较而言,国外的教育则更注重学生个性的张扬,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能力。出于对国内现有教育模式的不满和对国外灵活、务实的教育模式的向往,一些家庭更愿意将孩子送出国门接受教育。 另外,随着中国国际化程度越来越高,一些父母逐渐意识到拥有国际视野和流利的外语将成为孩子未来竞争的重要砝码。不少父母为孩子选定的留学目标即是“开阔眼界,学一门外语”。 一些父母的不理性观念也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未成年人留学潮的形成。有些父母盲目崇拜留学镀金,主观认定“出国就高人一等、留学回来就吃香”;有些父母虚荣心作祟,把孩子出国留学当作自我炫耀的招牌;有些父母怀着赌博心理,幼稚地推卸责任,反正孩子在国内也学不好,送到国外换个环境说不定会有所改善;有些则在留学中介的巧舌如簧之下,稀里糊涂地就把孩子送了出去;更有一些企图通过对孩子的教育投资,把自己来路不明的钱洗干净;而孩子一时的图新鲜、赶时髦也会迫使一些父母做出送孩子出国留学的决定。 经济的发展和教育市场的国际化无疑是父母们得以将送孩子留学的想法转为现实的重要基础。改革开放使中国人的富裕程度有了极大的提高,产生了一批高收入阶层,高额的留学费用对他们来说已不成问题;教育市场的国际化则让众多的国外学校为中国孩子敞开了大门,出国留学成了越来越容易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