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雅思网_雅思预测_雅思机经_雅思考试_雅思资料下载_雅思名师_雅思考试时间

洋文凭能否换来中国机会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共有70多万人出国留学,其中17万余人已学成回国。仅2003年,回国留学人员就超过2万人。随着留学归国人员的增多,“海归”的就业问题日益凸显,不少“海归”回国后无法及时找到合适的工作而变成了“海待”(待业)。

  根据世界HR实验室近期所做的一项调查显示,有35%以上的“海归”存在就业困难,同时40%的“海归”感觉自己的职业方向出错。仅在上海,去年找不到工作的“海归”就有7000人。

 
  与众多“海归”将外企作为求职的首选不同,今年年初,当许先生从法国学完MBA回国后,一心想去一家大国企或民企大展身手。4个多月过去了,尽管有一些公司陆续给了他offer(工作的机会),但他都由于不太满意而放弃了。

  “如果企业没有发展潜力,如果学了MBA不能做管理,那还不如等,我又不是等不起。”37岁的许先生说,他相信自己,暂时的待业没什么可怕的。

  “当然,抱怨归抱怨,生活还得生活。”小许说。如果到6月份还找不到满意的工作,他打算借二三十万元和朋友合伙开公司创业。

  许先生只是目前处于“海待”状态的“海归”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海归”手持洋文凭找不到工作的现象日益突出。尤其是近一两年来,出现了部分“海归”回国后无法及时找到合适的工作而暂时待业的“海待”现象。

  对此,北京海外学人创业投资顾问有限公司总裁陶庆华认为,“海待”现象是市场的理性回归,是市场逐渐理性的自动调整。

  据他介绍,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初,留学只是少数精英人才的专利,而且出去的多是技术人才。当时很多人都留在了国外,即便回来的也基本上是体制内吸收了。

  90年代以来,出国热开始升温,人员组成也日渐多元化。90年代中后期,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中央到地方各种鼓励海外留学人员回国创业、就业优惠政策的出台,回国成为一种潮流。当时的“海归”们也一度炙手可热,动辄年薪几十万元甚至上百万元。

  然而,伴随着互联网泡沫的破灭,国内外的技术发展趋于同步,笼罩在“海归”头上的光环渐渐褪色。不少企业在经历了泡沫经济的挤压后,也不再把拥有“海归”的数量作为提升企业形象和价值的砝码,“要能力不要背景”成为很多老板的共识。

  加中经贸理事会理事长白宁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同样一份工作,给一个国内刚毕业的大学生月薪两三千元就够了;而给一个同等水平的“海归”四五千元,他可能还不满意。中国的人才市场已经从几年前的“卖方”市场转为“买方”市场,一些“海归”的心理期望值过高,导致他们在和本土人才的竞争中无法占据上风。